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靖州苗、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开发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对靖州苗、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依托优势和机遇,提出开发靖州苗、侗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大众化、绿色化、便利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并结合靖州苗、侗民族地区饮食产业开发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为发展和壮大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合理的开发模式和建议。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北连会同,东接绥宁,南抵通道,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三县毗邻。县境南起平茶镇小岔村,北至甘棠镇山门村,东抵文溪乡宝冲村,西达大堡子镇铜锣村。南北纵长58公时,东西宽68公里,总面积2200.51平方公里,合330.09万亩,占湖南省总面积1.05%。
靖州居住着苗族、侗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白族、水族、黎族、藏族、布衣族、畲族、汉族等16个民族的人民。其中以苗、侗居多,占全县总人口的61.45%。勤劳智慧的苗侗人民不仅有自己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苗侗族的文化资源不仅保持比较完整,而且绚丽多彩,古朴厚重。尤其是苗侗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潮中,靖州苗侗饮食文化资源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但与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品牌产品相去甚远,且有慢慢地流失趋势。然而,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多样化以及饮食文化的返朴归真洽洽要求我们要发扬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因此,把靖州苗侗饮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投资和开发,这对深化苗侗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推动苗侗族饮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带动整个靖州苗侗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靖州苗侗地区经济走向世界的进程意义重大。
一、优势明显,劣势并存,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自然资源优势
靖州地跨北纬26°15′25″至26°47′35″,东径109°16′4″至109°56′36″。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境内山多田少,俗称“三分水田七分山”。全县有林地面积165万亩,森林覆盖率73.9%,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主要乔木树种有银杏、山腊梅、香果树、楠木、杜仲等,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等11种。观赏树种有月月桂、四方竹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靖州成为著名的果乡,猕猴桃、血橙、木洞杨梅等果类珍品闻名避迩。核桃、板栗、五倍子、香菇、木耳、茯苓、天麻、玉兰片等林药产品,誉满省内外。特别是木桐杨梅和八龙油板栗,更是闻名于世。靖州因此而获得了"杨梅之乡"、"板栗之乡"的美誉。靖州蜜饯则是特有的农副土特产与苗侗人民灵巧手工艺的完美结合。独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孕育着丰富的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硫磺、金、钨、铝等数十种珍稀矿产。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开发,成为靖州地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物质基础。
2、交通区位优势
靖州是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的交通咽喉,公路209国道北连会同、怀化,南通广西的柳州、桂林。靖州至邵阳、靖州至黎平两条省道与靖州至锦屏、靖州至天柱等县道纵横交错,加之怀通高速途径靖州,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枝(城)柳(州)线南北穿行,境内长达46.5公里。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靖州已成为湘、黔、桂3省(区)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中心。
3、产业基础优势
依托优势资源,该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在食品、药材、矿产、竹木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加工和制造能力,形成了靖州宏安食品、四通食品、靖州县湘百仕酒业、靖州金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补天制药药业、龙丰茯苓等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同时,在历史上,靖州就有十大奇特景观,即“五老晴暾”、“九峰耸翠”、“飞山夕照”、“异溪春水”、“白鹤旧栖”、“青萝叠嶂”、“侍郎云捧”、“玉鼎香生”、“芙蓉别绪”、“渠江夜月”等,以飞山为主体,形成了有机的风景旅游体系,再加上苗乡侗寨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族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令人留连忘返。旅游业初具规模。以怀化为中心的商贸流通业增势强劲,较好的产业基础,成为提升靖州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靖州苗侗聚居地区也形成了一批发展较好的饮食产业。(见下表)
靖州苗侗特色品牌饮食文化资源及现有龙头产业

4.文化底蕴深厚
靖州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证实,靖州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西南要腹之地。明朝时期已是湘、桂、黔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江西、福建、两广、贵州、永州、长沙、衡阳、宝庆等"五省八帮"商人陆续来到靖州开设店铺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辉煌的历史自有秀美的山水相映。位于城西部的飞山,以其"险、峻、奇、秀"而被誉为"楚南第一峰"。与飞山隔城相望的五老峰,五峰并列,犹如五位慈祥的老人喜迎各方宾客;在第三峰悬崖绝壁之上,五峰古刹庄严肃穆,终年人潮不绝。与五老峰隔江对面的桂香山,枫柏林立,苍翠欲滴。有绿色公园之称的湘西南最大的林场-排牙山林场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名扬省内外的"飞山夕照"、"五老晴暾"、"渠江夜月"等"靖州十景"是靖州美丽山水的绝作。独具异质,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则更是一道绮丽的风景。古朴丰富的苗侗饮食文化资源是靖州苗侗地区饮食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苗侗族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灿烂丰富。他们历代勤耕劳捕,“饭稻鱼羹”,繁衍发展,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尤其是苗侗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比如:糯食文化、鱼文化、生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独特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苗侗族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尽管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因为具有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优势,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然而与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求趋势和其他地区竞争态势相比,仍有诸多劣势,如开发程度不高,市场份额小等,这些都会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发扬造成阻碍。
1、开发程度不高
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现存的状态是单、散、小、弱,苗侗族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没有一种饮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靖州苗侗饮食生产(加工)基地前期建设投资大,单体企业或农户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该任务,导致企业或农户不愿独立投资建设,无法实现苗侗族饮食生产规模化,从而导致其生产能力不高;其次,由于苗侗族饮食文化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生产环节都要求符合标准,因此对生产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求许多生产环节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购买设备、生产技术人员等,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上导致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2、市场份额较小
靖州苗侗饮食是原生态的食品,但市场占有率还不高。这可能主要由三个原因所致:一是产品不精,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外观、内在质量及食用品质等方面,外观方面多数产品体现为内包装物档次低,商标外包装设计不能体现本产品内涵,印刷不精致等;在内在质量方面产品多存在缺陷,苗侗族饮食产品科技含量低,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如肉制品苗侗族酸鱼、酸肉、腊肉等包装不精致、外形不美观、口味过咸;在食用品质上主要是侗家特色的腌制食品的终端产品尚未考虑到产品的烹调特性及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及烹调手段。二是品牌营销不够,苗侗族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但在宣传推广上不到位,也没有全面的市场营销,缺乏针对性和“大市场观念”。长期以来,靖州苗侗饮食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意识,对饮食文化的营销重视力度不足。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仅仅停留在传统食品上,忽视新产品的及时宣传营销。好酒也怕巷子深,产品要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广告让消费者认知,同时再通过营销活动实施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而目前多数厂家产品尚处于推销阶段,营销尚未提上日程,限制了产品的发展。三是技术含量不高,当前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可用于果汁的UHT杀菌无菌灌装技术,可用于山野菜、野菌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瓶装水应用的超滤除菌技术,可用于苗侗族特色饮食虫卵、蛙类等产品的真空油炸技术,超高压技术等。而在苗侗族原生态食品开发上却体现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影响了人们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关注程度。
3、抗风险能力低
尽管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末形成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由于饮食产品市场情况的变化,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经济效益会出现波动,由于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涉及企业、农户、投资方等众多参与者,如何保证各参与方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避免某或某些参与方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
4、饮食文化韵味不足
文化是当今人们的一大追求,是饮食文化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苗侗族饮食文化产品开发者往往忽视对苗侗族几千年来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消费者所看到的只是饮食表面的色、香、味、形,他们在食用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往往只是一时的美味,对苗侗族饮食文化的渊源根本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刻。这种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没有把饮食佳肴与苗侗族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消费者的精神享受,难以吸引众多的回头客。
(三)机遇(Opportunity)
当前,实施大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是抢抓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机遇,推进大湘西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我省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靖州地区要抢抓发展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国家和省高度重视湘西地区的发展,现行的西部开发、扶贫开发和民族地区政策,为湘西地区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靖州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靖州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食品饮料、中药材、冶炼、森工、水电、建材、畜牧等产业体系。湖南省、怀化市政府对靖州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把靖州列为与怀化、吉首、张家界齐名的湘西城镇群组四大规划中心城市之一,怀化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南边一翼;靖州是全国山区综合技术开发试点县,县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靖州投资环境良好,制定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招商引资的规定》等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投资商的合法权益。目前已有境内外投资企业500多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靖州的雕花蜜饯技艺已经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举措为靖州苗侗饮食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2、消费观念的转变
“民以食为天”,饮食消费是人类消费的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日趋成熟,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使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了独立的消费意识,对消费市场不再盲从,具有独立享受生活的能力。消费观念是直接受文化思想和消费教育影响的,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今天大众消费生活的新需求。人们在食品上更加追求品牌质量、品位特色、卫生安全、营养健康和简便快捷,更加讲究质量、情趣和品位,在吃的同时,又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大量的营养食品、方便食品、速冻冷藏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不断涌现,给今天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青年及上班族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实惠。因此,消费者对饮食产品需求观念的转变,为苗侗族饮食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苗侗族文化”研究热的兴起
众所周知,在当前经济竟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拥有文化优势,就拥有竟争优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她的品牌魅力和内涵,就在于文化的积淀。近年来,“苗侗族文化”热不断升温,苗侗族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从苗侗族历史民俗到苗侗族建筑,从苗侗族生活习性到饮食文化己渐趋全面化。苗侗族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广西等地的召开,以及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对靖州腌鱼、腊肉的介绍,将众人视野转向苗侗族文化。苗侗族饮食文化的适时开发不仅可推动“苗侗族文化”热持续升温,也可利用“苗侗族文化”热的兴起扩大和提升苗侗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
(四)威胁(Threaten)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变,丰富灿烂的苗侗族饮食文化和饮食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生产方式等种种威胁。
1、激烈的市场竞争
国内的食品工业,品牌在各个行业呈现不同的状态。与终端消费者接近、能够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品牌认知度较高,全国或区域性的知名品牌也较多。国内的乳业、方便食品、果汁饮料、瓶装水、火腿、酒、食用油等行业,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市场竞争格局。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湘西饮食消费市场各种饮食应有尽有,如以生产肉制品为主的知名企业唐人神、口口香和步步为赢、武灵鸭、临武鸭、常德鸭霸王、东江鱼等,已渗透占据了我们整个市场。而苗侗族特色饮食却一直不是市场的主流,在高端市场更是鲜见,面对的基本上都是当地中低端消费群体。以上对我们苗侗族本土的原生态饮食产品的生产构成巨大的威胁。
2、落后的生产方式
饮食就生产方式而言,主要表现为家庭作坊式和集约化生产等形式。家庭作坊由于规模小、分布零散、流动性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对家庭作坊的监督检查乏力,也更加剧了小作坊经营者对食品的卫生和安全状况的漠视。家庭作坊已成为政府规范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点监管对象。由于靖州苗侗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主食品多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满足家庭成员食用,所以饮食加工一直存在着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卫生条件差的现状。
近年来靖州苗侗地区出现了一些集约化的饮食生产厂家,在生产规模、卫生条件、机械化程度等方面与手工作坊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从本质上讲只是在生产规模上对家庭作坊的简单放大。由于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保存期短、流通面窄,面临着投资越大、风险越大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与家庭作坊相比由于仅仅是加工、配送方式不同,缺乏系统的科研技术的支撑,所以集约化生产的产品在结构、风味、口感等方面与小作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靖州苗苗侗饮食依然缺乏竞争力,仍未走出靠低价格、大销量维持生存的境地,只能属于产业化的雏形。
从长远看,家庭作坊和集约化生产均不是饮食发展的最终方向,但是一个产业长期在低端徘徊,将可能最终错过国家传统产业整体改造和提升的历史机遇,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更无力与国外产业竞争。
二、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准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方向
从上面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苗侗族饮食文化的产业开发尽管有一定的劣势和风险,但机遇和优势明显。尤其是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饮食文化底蕴深厚,龙头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等都为苗侗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如何更好的发展苗侗族饮食文化,并使之形成规模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定位准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更好的发展靖州苗苗侗饮食文化的产业发展。因此,应从苗侗族饮食文化的特点出发走,深入挖掘开发苗侗族饮食文化,明确走大众化、绿色化、便利化、产业化之路。
1、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开发要大众化
靖州苗侗特色饮食文化的本色是在靖州苗侗数千年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湘西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大众化消费习性。所以,应从自身的饮食文化特点出发,以大众消费群体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面向工薪阶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并在区域上将食文化相似的西南地区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空间,在西南地区打出自己的特色饮食品牌,把自己定位于中低端大众化消费市场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低端大众化消费市场。总之,将靖州苗侗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定位于大众化消费不仅适应了中国饮食市场的发展趋势,也符合靖州苗侗特色饮食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点,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开发要绿色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关心更多的不是把肚子填饱,而是吃好,吃得营养,吃出健康。因此,选择开发绿色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很多靖州苗侗饮食取材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作物和天然原料,很适宜开发成发绿色食品。例如,“山核桃”,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都记有山核桃“健脑、润肌、黑发、补气养血、温肺润肠”等功能,是传统的食疗佳品。“侗乡蕨粑”原料蕨粑采自深山野林地下一米深处蕨根天然野生无污染,经现代工艺取其根部淀粉精制而成。蕨根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野生植物。蕨根中含特殊高级淀粉,被收录在《黑色保健食品》之中,即可入药又可食用,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及多种必需氨基酸。《本草纲目》载其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祛热解毒,利尿道,令入睡,补五脏不足。蕨根淀粉是消费者历来十分喜爱的野生珍稀食品。是天然食品中又一珍品。苗侗族先民崇尚自然,其日常饮食习惯与绿色消费理念不谋而合。
3、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开发要便利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便利食品风靡全球,如方便面、方便饭、方便菜等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这些方便食品帮助繁忙的现代人简化了备餐过程,减少了下厨时间。苗侗族食品中大部分是苗侗族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便于携带和保存,豆腐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苗侗族食品的这个特点正好与便利食品的要求相符。在靖州苗侗饮食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苗侗族糯米酒、杨梅酒、茯苓、灵芝茶、果汁等液体产品罐装化、瓶装化,便于贮藏、保鲜;将苗侗族特色小吃制作成假日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便于携带和保存,如将“杨梅干”小袋包装;将苗侗族特色菜肴配好料,真空包装,制作成方便菜,免除消费者的买菜、洗菜、配菜之烦。
4、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开发要产业化
目前,湘西已有数量众多的中小食品厂在开发苗侗族特色饮食,但规模都很小,很多都是“家庭作坊”、“夫妻店”,固守“老一套”,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加工工序繁杂、生产效率低下、保质保鲜期短、包装粗糙等。如苗侗乡腊肉,虽然目前包装有所改进,但就整体而言,依然是几百年前的老面孔,仍然只能冬季生产,靠天吃饭,还是手工操作,经验式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无法稳定,时好时坏。所以至今为止,销量不大,而外地的一些企业如“唐人神的腊制品却早已行销全国,畅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几千种食品,年产值却很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将苗侗族饮食做大做强,就必需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相结合,走产业化的道路。
三、合理布局,做大做强,努力构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靖州苗侗饮食文化是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存在规模较小等问题,但其发展空间很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产业开发正是推动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环境基础上,以靖州苗侗饮食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利用绿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及一体化的产销加组织方式实现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循环运动的过程。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通常涉及“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参与主体,包括生产(加工)、营销及服务体系等,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各环节的可能模式进行分析。
1、生产环节模式
当前,食品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经历了“企业+基地”、“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阶段,各种模式各有利弊。所以,湘西饮食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生产加工过程的组织形式不同,选择相应模式:
(1)“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基础,有企业进行生产基地建设,雇佣农户(工人)进行饮食生产和加工。企业为饮食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可以保证苗侗族饮食的生产环节达标,最后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统包装、销售,由于是企业在全程监管,完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这种模式中农户是苗侗族饮食文化产品生产中的主要劳动者;基地在苗侗族饮食生产过程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生产基地作为饮食产品的原产地,其生态环境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争取在饮食生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杜绝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源头污染”的可能性;其次,在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生产基地还应作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展示销售平台,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生产流程,从而进步增强人们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信赖感;企业在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打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能够尽快做大做强。因此在很多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中都可采取这种模式。
(2)“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经营模式,企业(合作社)的利益和农民紧紧捆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能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就业岗位。如“茯苓”产业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首先靖州县政府为做大做强茯苓产业,制订了《茯苓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成立以茯苓为主的县药食用菌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县食用菌协会和茯苓协会,引导茯苓产业发展;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公司+协会+基地+苓农的合作发展模式,重点扶持补天药业、龙丰茯苓等省市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次,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在全县建成了以平茶、新厂、三锹、江东等乡镇为核心的茯苓板块基地。年种植茯苓42万袋,使用菌种120万包,种植户2510户,其中500袋以上大户140户。同时,发展茯苓袋料栽培技术,开展太空育种项目;建立健全茯苓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大力发展茯苓产业。
目前,靖州已发展成为“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基地”、“中国茯苓精深加工研发及中国茯苓出口基地”、“中国茯苓粗级产品加工基地”、“中国干鲜茯苓集散地”,已经具有完整的茯苓菌种培育、种植、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靖州茯苓大市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茯苓专业市场,茯苓年交易量达3.2万吨;专门从事茯苓研究的民营科研机构达5家,茯苓菌种生产厂家42个,带动了周边省(市、区)16余万人从事茯苓种、加、销产业。
(3)“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银行”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企业小、资金少、生产相对分散的,且相对贫困的靖州地区农户的果蔬类产业生产较为适应。如辣椒的生产,一是组织农户加入辣椒专业合作社;二是组织合作社与辣椒加工企业签订回收合同;三是以政府贴息,科技特派员向银行贷款建育苗基地,为农户先借苗,在收购辣椒后扣除苗款;四是允许特派员入股经营;五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指导农户生产,从源头上控制辣椒质量,树立辣椒品牌。
2、销售环节
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商场、农产品市场或专营店等销售渠道对靖州苗侗饮食的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商场(超市)+企业(农户)模式。该模式以综合性商场或超市为销售平台,农户或企业为商场(超市)提供苗侗族饮食产品,依赖于大型的卖场进行销售。商场(超市)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宣传窗口,对推广靖州苗侗饮食文化观念,促进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的销售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自身属于优质产品,经营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反映商场(超市)紧跟绿色消费时尚,重视产品安全质量,对提升卖场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2)专营店+企业(农户)模式。为拓展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今后的发展中,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品的销售可以加大靖州苗侗饮食商店特许经营、直销店等发展模式,一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二来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牌效应。多渠道的销售网络能提高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3)1+X销售模式,即专卖店拉动+商超+旅游特渠+餐饮酒店+其它渠道,这种销售模式分渠道、全方位销售体系,保障经销商利益。例如杨梅酒、杨梅果汁、腊肉等,推出酒店专供系列,打破一般休闲产品局限的销售市场,针对农家乐、休闲农庄,餐饮酒店、饭店大批量的销售。这种模式不仅把酒店联系起来,而且与旅游结合更能拓宽我们靖州苗侗饮食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销量,从而达到“销量大,市场广,风险小”的销售模式。也使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也弘扬了靖州苗侗饮食文化。
3、管理与服务环节
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还要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环节,主要包括:
(1)政府部门。由于饮食产品实施严格的品质及过程管理,加之产业化过程中涉及众多经济主体,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调控者、服务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参谋而不决策,尊重农户和企业的意愿,采取措施主要抓好“公司办不好,农民办不了”的事情,采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跟进的局面,要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法制,投资、税收、人文、生态、信息等方面的条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理顺各种关系,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的做好服务工作。总之,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监管和协调,确保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2)中介(科研)组织。由于饮食的生产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无法对农户(工人)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有些时候还需要对农户(工人)进行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即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与他们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企业+中介(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户”的发展模式。其中由中介(科研)组织牵头,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人技术队伍、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二是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促进更多的饮食生产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饮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对山核桃的精深加工产业化可以借鉴湖南省猕猴桃产业成功的案例,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猕猴桃精深加工企业,公司内设湖南省猕猴桃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共有专兼职研发人员55人,与吉首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二十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猕猴桃产业科技攻关合作关系。发展至今已将一个小小的猕猴桃开发成果王素、猕猴桃祛斑油、果汁、果脯、果酒、果籽饼干等4大类35个系列产品,猕猴桃精深加工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及世界知名的猕猴桃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3)流通储运组织。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生产、销售是跨地域进行的,为避免产品积压,损害企业和农户(工人)的利益,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新建、改建产地批发市场或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和零售市场、集贸市场及相关经营设施、场所,完善苗侗族饮食流通网络和物流加工配送体系;鼓励苗侗族饮食经营者进入市场集中交易、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大力发展苗侗族饮食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提高苗侗族饮食流通行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支持苗侗族饮食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必要的饮食安全检验检测、冷藏保鲜和冷链物流等设备设施,餐饮企业配备食品加工、冷藏、陈列及清洗消毒等设施。能够更好的提高靖州苗侗饮食物流效率,保证苗侗族饮食质量,减少苗侗族饮食消耗。
四、规避风险,协调发展,确保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顺利进行
通过发展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化,可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是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侗族饮食产品生产能够顺利的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1、因地制宜制定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发展规划
在发展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来发展主导苗侗饮食文化产业,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有些地方原先的基础比较好,己经初步具备了发展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加以扶持,即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还有些地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本身己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概念,只要经过特定方式加以整合,其规模就可以迅速发展扩大。
2、大力培育靖州苗侗饮食文化龙头企业并加强质量监管力度
发展和壮大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生产基地,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育一个龙头企业,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依托靖州苗侗饮食文化龙头企业,既可以使产品的质量有所保证,使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概念尽快的被消费者认可,又可以带动当地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实现产销一体化。
靖州苗侗饮食提出了生态、安全、健康食品的绿色概念,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买的放心,吃的安心,应对靖州苗侗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据靖州苗侗饮食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签标准、饮食流通储运标准、其它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质量全程认证。既保证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产品质量,又可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
3、积极拓展侗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与服务支撑能力
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投入较大,仅靠企业和农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够的,为实现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包括政府扶持、企业、个人投资参股等多种途径投资,才能保证靖州苗侗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要为发展靖州苗侗饮食文化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提供产业平台;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则重点在为企业、工厂工人和从业农户提供技术支撑;饮食生产用物质和流通储运服务等部门则要加大网点建设力度,为饮食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生产及销售条件。
4、提升靖州苗侗饮食文化认知度,实现区域经济与苗侗族文化的良性互动
尽管靖州苗侗饮食文化是原生态绿色健康食品,代表了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整体宣传不力,使许多消费者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靖州苗侗饮食文化,对靖州苗侗奇杂的饮食文化存在种种误解。由于消费者没有形成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正确认识,加之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价格也比普通食品要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消费意识。
区域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构成,由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具特色并互有差异,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地域文化起支撑作用,而地域文化的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靖州苗侗在文化与经济相融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以文化内涵引领经济行为,从而使当地侗族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未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因此。在发展靖州苗侗地方经济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出深层次的靖州苗侗文化内涵、特色,并附加到侗族饮食产业上,使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以提高侗族饮食文化产业的美誉度和内生的附加值、从而锻造苗侗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而饮食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之一,苗侗族饮食的开发,一方面,表现为产品生产的经济过程,壮大了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靖州苗侗饮食文化的挖掘整理过程,丰富了苗侗族文化的内容,而靖州苗侗饮食的行销全国甚至飘洋过海,与其说是产品销售,更是靖州苗侗文化的传播。靖州苗侗文化在全国的声名鹊起,也必然带动靖州苗侗饮食的市场开拓,提升靖州苗侗饮食品牌。因此,在靖州苗侗饮食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入积淀深重的“苗侗族文化”,高唱“侗族大歌”,实现产业和文化的共生、互动和发展。促进靖州苗侗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
[2]刘娅,唐慧.浅析新疆传统食品的工业化[J].食品科技,2007.10:18-21
[3]陈雨生.生产者有机食品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
[4]杨韶艳.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竞争力探讨[J].农业科学研究,2010,31(1)
[4]宋克彬.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J].当代生态农业,2010,(3)
1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民委基金项目“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0-024)、201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ZDB06]、国家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西南民族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综合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1YJA850021];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1C09892011-2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音南(1967-)女,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编辑:fol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