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龙塘过“姊妹节”的同胞亲戚、邻寨好友们当然还得过传统的“拦路酒”一关。
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的农历二月至三月间,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苗族同胞要过“姊妹节”。“姊妹节”起始难以考证,但在苗族史诗《回春歌》里有相当详细的唱载,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
笔者选择了一个没有盛装游行,没有地毯铺地,没有高级音响,没有主席台的地方——施秉县双井镇龙塘苗寨去过姊妹节。
邀约同行的本县民俗学者吴安明先生告诉我:龙塘,苗语叫“浏荡”(Lox tangx),“浏”就是“龙”,“荡”是“地方”或“场所”,也就是龙居住的地方。
龙塘苗寨现存一眼千年不涸的井,养育着这个寨子近两百户众生。
龙塘人将这口井用“民约”的方式分格成“饮水池”“洗菜池”“洗衣池”“洗澡池”和“牲畜饮水池”,这里的苗族人叫它“水码头”。
“水码头”是苗寨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冒出”和流淌着与世俱来的故事……
“姊妹节”的早晨,“水码头”已经热闹起来:杀猪、宰鸭、剖鱼、洗菜的人们混合着故事将这里闹得沸腾。
一户农家的屋檐下,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做着苗家姑娘必须的活:刺绣、纺纱、织布……这时通巷风不期而至,吹断了纱线,大家手忙脚乱地接线。
阿妈从屋里出来见状骂道:这些该死的妹崽,不好好的做,看你们哪个嫁得出去。被骂的姑娘们嘀咕中抬起头嗤嗤一笑,拿起挂在墙上的巴篓捞虾捉鱼去了。
夜幕降临的时候,女孩们提着鱼虾唱着飞歌回来了。随后有的煮饭,有的洗菜,有的将打来的“姊妹花”和其它植物煮起来……“姊妹饭”,就是用这种叫“姊妹花”和其他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熬制成汁染米蒸制而成。
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
一曲悠扬的歌声从窗外掠过:“送点五彩饭,防蚊子来到;吃了糯米饭,蚊子不会咬……”
晚饭后,姑娘们带着五彩糯米团去到“游方坡”(苗族青年男女谈情“唱”爱的地方)和小伙子对歌。
分别的时候,男孩子们向女孩子们讨要“姊妹饭”,因为姑娘们的心意都藏在“姊妹饭”里:打开饭包,如果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愿意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婉转地暗示: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如果放的是树叶和松针,那是还有希望。有缘的人们通过讨要“姊妹饭”相继成亲。
自那以后,那个苗寨每到二月十五都有男孩光顾,姑娘们就这样嫁出去的,于是四邻八寨的年轻男女纷纷效仿。
“姊妹节”诞生了。
从此,五彩糯米饭就成了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象征。
传说演绎了几个世纪,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苗族地区青年男女大多走出了大山,慢慢的融到外面的世界,往日的“马郎坡”被草丛覆盖,“姊妹节”已经成为苗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过节的反而是在家的老一辈和孩子们,以及神往这个典故的外来游客了。
“姊妹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是“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却是行将消逝的一道风景。

妈妈帮助精心打扮,让女儿在节庆中展现美丽。
编辑:fol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