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作坊造纸见闻
来源:安徽文化论坛 作者:阿凡
巍然大别山,万年修得竹桑茂密,满山遍野。极目眺望,那山崖沟壑层峦叠嶂的竹桑叶径,不过是山之绿色植被和普通的经济作物而已。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此处的竹桑竟然与数千里之外的北京故宫联系在了一起。
据新华社合肥2005年11月16日专电,故宫大修的样板工程——倦勤斋修复工程所遇的通景画修复难题,被安徽省两位农民解决。通景画修复所需的专用纸,由安徽省潜山县和岳西县的两位作坊老板以手工制作而成。
2005年金秋,央视纪录片《故宫》播映,讲述到故宫全面修缮时,提到一种在抢救通景画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的桑皮纸,这就是安徽民间作坊手工生产的纯桑皮纸——活化的《天工开物》。
(记录片解说词):
初选。一名老人在挑选桑树皮原料。桑树皮纸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由手工完成。
抄纸。将一张竹帘放入纸槽中捞起悬浮在水里的桑树皮纤维,附着在竹帘上的一层纤维烘干后就是一张纸。
晾晒。湿纸牵下来以后就贴在墙上烘干,墙里面是空的,可以烧炭火加快纸张干燥的速度。
湿压。将竹帘上的湿纸坯叠放在一起,压干水分后再搬运至烘焙车间烘干.
更换抄纸用的竹帘。竹帘是整个造纸作坊里最精细的工具,由细如发丝的竹篾编织而成。
…… ……
自2002年起,北京对延展数百年的故宫内部装饰进行大规模修复。为尽可能保持原貌,宫内倦勤斋内通景画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共70余张约170平方米。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乃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此次修复的关键。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哪里还尚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桑皮纸呢?为了此事,两年来,故宫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但却难觅踪影。
造纸术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厂的时候,乃为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有过不少记载。《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描述,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录。
遗憾的是,传统的造纸工艺,却要在我国行将消失。
在故宫大修开始后的一年多,根据新闻媒体汇集读者所提供的线索,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一行,专赴潜山和岳西等地的数家造纸作坊进行了实地考察。潜山县官庄镇一家造纸作坊生产的纸张曾出口日本和韩国,而出口韩国的正是含桑皮成分的纸张。据该作坊老板介绍,本作坊十分具备制造桑皮纸的工艺和能力。当看到该作坊保存的一张含部分桑皮成分的纸张时,曹静楼眼睛一亮,立即让工人浸水后再晾干,并表示带回北京进行化验。他发现,一张虽然仅含60%的桑皮纸,但这种纸已经具有相当强的拉力和强度。曹静楼肯定地告诉人们,该作坊应该具备制造桑皮纸的能力。
与此同时,潜山县驼岭镇另一造纸作坊老板也约见了曹静楼。据了解,该作坊曾为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做过修书用纸,也曾与故宫进行过合作。由于该作坊存有桑皮纸样品,所以曹静楼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作坊老板也表示,本作坊会立即根据要求改进工艺,进行试制。曹静楼透露,他对浙江和安徽许多造纸厂进行了考察,目前只看到该作坊拿出了100%纯桑皮纸的样品,虽然拉力和强度目前尚未达到标准,但这种纸还是有希望的。
曹静楼对媒体及一些热心的读者提供的线索及协助,表示极大的感谢。他说,在安徽潜山、岳西一带,他看到了故宫倦勤斋通景画修复的希望。过些天,他将带着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再次前来安徽考察。此后,曹静楼一行先后5次光顾潜山和岳西两地,对作坊桑皮纸作了全面深入地调研。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终,故宫修缮的难题在安徽省的大别山区得到了解决。2004年6月,潜山县官庄镇坛畈村的造纸艺人刘同焰,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消息,他制作的纯桑皮纸被故宫采用,作为修复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背纸。紧接着,岳西县毛尖山乡王柏林送去的样品也被选中。经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潜山与岳西的桑皮纸均符合了标准值,已达到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王柏林所造的纸其耐拉度更是高达9000多次,为人民币用纸的3倍。
据文史记载,早在汉代,原安徽潜山县后北乡(现岳西县境内)一带就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当地产的桑皮纸柔韧、拉力强。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油纸伞、制扇、糊窗、做炮引和书画用纸。宋、元时期桑皮书画纸曾一度流传日本、印度等地。
过去,岳西刘氏为大姓,刘氏修族谱十分有名,谱书多用皮纸印成,这就为桑皮纸的传承提供了市场。潜山的坛畈村与岳西的板舍村原本就是相邻的村庄,故而作坊式桑皮纸的工艺非常的相似。此地大山深处的造纸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桑皮纸日渐衰落。同时,由于纸类产品种类的繁多也使得桑皮纸的市场需求大幅锐减。目前,除了文物、古籍的修复需要一定量的纯桑皮纸,其他采用桑皮纸的行业几乎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替代品。于是,官庄镇的造纸作坊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0多家锐减到目前的仅几家。
类似潜山、岳西手工做成的一类纸古称汉皮纸,桑皮纸为其中的一种。汉皮纸最初的原料是构树,又称构皮纸或楮纸。构树别名楮树,为桑科构树属。桑皮纸的制作是随着养蚕业的兴盛而发展的。因养蚕需要大量种植桑树,每年初春要对桑树进行修剪,剪裁下的桑树枝条恰好成为造纸的原料。
作坊纯桑皮纸共需23道作业工序:剥桑树皮、出青、晒干、初选、浸泡、蒸煮、中选、腌料、洗涤、踏揉、洗涤、精选、舂烂、压平、踏料、入笪下槽、耘槽、抄纸、湿压、牵纸、晾晒、收边、整理。即先剥取桑树皮,晒干,放入水池中浸泡数日,然后手工揉捏让树皮变软,再用石灰水上浆;二次蒸煮、漂洗、去杂质(手工挑拣);三次漂洗、去杂质、打浆后将纸浆放入纸槽,最后用帘架抄纸;榨水后复合纸张贴上墙以适当的温度焙干。纸张干后揭下整理修边,用切纸刀切成一定尺寸,100张纸为一刀,进行简单包装后整套工序就算完成。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两个多月,全凭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全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要领的把握。添加的药水也是天然植物(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主要是起使纸浆均匀又防止捞出的纸张相互粘连的作用。
桑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汉皮纸与桑皮纸的工艺相近,成品纸质也相类,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材料不同。汉皮纸采用原料是杂木,而桑皮纸采用的是纯桑树皮。
安徽大别山区,气候温润,尤以南部植物种类繁多,有着造纸业所需要的丰富原料、辅料。境内河流落差较大,适宜安装水碓,用来粉碎、软化造纸原材料。紧挨着水碓的纸坊依山傍水,建在河两岸。民间从事桑皮纸的匠人很多,子承父业,代代承传,抄纸(需要强健的体魄)遂成当地一门重要的养家糊口技艺。
据岳西县文化馆馆长陈泽琦介绍,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后,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这一民间绝活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同时为人工制作桑皮纸传统技艺的抢救和振兴,带来新的机遇。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数和生产规模极小的纸坊,难以抗衡市场激烈的竞争;知晓桑皮纸手工技艺的人很少,熟练并精通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传承千年的绝活即将濒临灭绝。
桑皮纸被故宫采用并获得极大肯定后,一年多来,岳西县毛尖山造纸作坊老板王柏林十分繁忙,他毅然辞掉了外出打工的营生,他要把藏在深山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桑皮纸绝活,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供县里文化普查人员拍摄成图片资料,向国家、省、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同时申请了国家专利,并注册了“毛尖山牌”商标。2007年6月,潜山、岳西两地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岳西王伯林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民间绝活,已经是全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重任,刻不容缓!
绝哉,作坊桑皮纸!
据新华社合肥2005年11月16日专电,故宫大修的样板工程——倦勤斋修复工程所遇的通景画修复难题,被安徽省两位农民解决。通景画修复所需的专用纸,由安徽省潜山县和岳西县的两位作坊老板以手工制作而成。
2005年金秋,央视纪录片《故宫》播映,讲述到故宫全面修缮时,提到一种在抢救通景画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的桑皮纸,这就是安徽民间作坊手工生产的纯桑皮纸——活化的《天工开物》。
(记录片解说词):
初选。一名老人在挑选桑树皮原料。桑树皮纸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由手工完成。
抄纸。将一张竹帘放入纸槽中捞起悬浮在水里的桑树皮纤维,附着在竹帘上的一层纤维烘干后就是一张纸。
晾晒。湿纸牵下来以后就贴在墙上烘干,墙里面是空的,可以烧炭火加快纸张干燥的速度。
湿压。将竹帘上的湿纸坯叠放在一起,压干水分后再搬运至烘焙车间烘干.
更换抄纸用的竹帘。竹帘是整个造纸作坊里最精细的工具,由细如发丝的竹篾编织而成。
…… ……
自2002年起,北京对延展数百年的故宫内部装饰进行大规模修复。为尽可能保持原貌,宫内倦勤斋内通景画的修缮,必须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内装饰通景画,共70余张约170平方米。那层贴裱在画面背后的乃乾隆“高丽纸”,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是此次修复的关键。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哪里还尚存有传统的手工制作桑皮纸呢?为了此事,两年来,故宫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但却难觅踪影。
造纸术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不仅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厂的时候,乃为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有过不少记载。《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描述,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录。
遗憾的是,传统的造纸工艺,却要在我国行将消失。
在故宫大修开始后的一年多,根据新闻媒体汇集读者所提供的线索,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一行,专赴潜山和岳西等地的数家造纸作坊进行了实地考察。潜山县官庄镇一家造纸作坊生产的纸张曾出口日本和韩国,而出口韩国的正是含桑皮成分的纸张。据该作坊老板介绍,本作坊十分具备制造桑皮纸的工艺和能力。当看到该作坊保存的一张含部分桑皮成分的纸张时,曹静楼眼睛一亮,立即让工人浸水后再晾干,并表示带回北京进行化验。他发现,一张虽然仅含60%的桑皮纸,但这种纸已经具有相当强的拉力和强度。曹静楼肯定地告诉人们,该作坊应该具备制造桑皮纸的能力。
与此同时,潜山县驼岭镇另一造纸作坊老板也约见了曹静楼。据了解,该作坊曾为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做过修书用纸,也曾与故宫进行过合作。由于该作坊存有桑皮纸样品,所以曹静楼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作坊老板也表示,本作坊会立即根据要求改进工艺,进行试制。曹静楼透露,他对浙江和安徽许多造纸厂进行了考察,目前只看到该作坊拿出了100%纯桑皮纸的样品,虽然拉力和强度目前尚未达到标准,但这种纸还是有希望的。
曹静楼对媒体及一些热心的读者提供的线索及协助,表示极大的感谢。他说,在安徽潜山、岳西一带,他看到了故宫倦勤斋通景画修复的希望。过些天,他将带着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再次前来安徽考察。此后,曹静楼一行先后5次光顾潜山和岳西两地,对作坊桑皮纸作了全面深入地调研。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终,故宫修缮的难题在安徽省的大别山区得到了解决。2004年6月,潜山县官庄镇坛畈村的造纸艺人刘同焰,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消息,他制作的纯桑皮纸被故宫采用,作为修复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背纸。紧接着,岳西县毛尖山乡王柏林送去的样品也被选中。经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潜山与岳西的桑皮纸均符合了标准值,已达到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王柏林所造的纸其耐拉度更是高达9000多次,为人民币用纸的3倍。
据文史记载,早在汉代,原安徽潜山县后北乡(现岳西县境内)一带就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纸坊,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当地产的桑皮纸柔韧、拉力强。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油纸伞、制扇、糊窗、做炮引和书画用纸。宋、元时期桑皮书画纸曾一度流传日本、印度等地。
过去,岳西刘氏为大姓,刘氏修族谱十分有名,谱书多用皮纸印成,这就为桑皮纸的传承提供了市场。潜山的坛畈村与岳西的板舍村原本就是相邻的村庄,故而作坊式桑皮纸的工艺非常的相似。此地大山深处的造纸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桑皮纸日渐衰落。同时,由于纸类产品种类的繁多也使得桑皮纸的市场需求大幅锐减。目前,除了文物、古籍的修复需要一定量的纯桑皮纸,其他采用桑皮纸的行业几乎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替代品。于是,官庄镇的造纸作坊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0多家锐减到目前的仅几家。
类似潜山、岳西手工做成的一类纸古称汉皮纸,桑皮纸为其中的一种。汉皮纸最初的原料是构树,又称构皮纸或楮纸。构树别名楮树,为桑科构树属。桑皮纸的制作是随着养蚕业的兴盛而发展的。因养蚕需要大量种植桑树,每年初春要对桑树进行修剪,剪裁下的桑树枝条恰好成为造纸的原料。
作坊纯桑皮纸共需23道作业工序:剥桑树皮、出青、晒干、初选、浸泡、蒸煮、中选、腌料、洗涤、踏揉、洗涤、精选、舂烂、压平、踏料、入笪下槽、耘槽、抄纸、湿压、牵纸、晾晒、收边、整理。即先剥取桑树皮,晒干,放入水池中浸泡数日,然后手工揉捏让树皮变软,再用石灰水上浆;二次蒸煮、漂洗、去杂质(手工挑拣);三次漂洗、去杂质、打浆后将纸浆放入纸槽,最后用帘架抄纸;榨水后复合纸张贴上墙以适当的温度焙干。纸张干后揭下整理修边,用切纸刀切成一定尺寸,100张纸为一刀,进行简单包装后整套工序就算完成。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两个多月,全凭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全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要领的把握。添加的药水也是天然植物(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主要是起使纸浆均匀又防止捞出的纸张相互粘连的作用。
桑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汉皮纸与桑皮纸的工艺相近,成品纸质也相类,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材料不同。汉皮纸采用原料是杂木,而桑皮纸采用的是纯桑树皮。
安徽大别山区,气候温润,尤以南部植物种类繁多,有着造纸业所需要的丰富原料、辅料。境内河流落差较大,适宜安装水碓,用来粉碎、软化造纸原材料。紧挨着水碓的纸坊依山傍水,建在河两岸。民间从事桑皮纸的匠人很多,子承父业,代代承传,抄纸(需要强健的体魄)遂成当地一门重要的养家糊口技艺。
据岳西县文化馆馆长陈泽琦介绍,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后,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这一民间绝活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同时为人工制作桑皮纸传统技艺的抢救和振兴,带来新的机遇。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数和生产规模极小的纸坊,难以抗衡市场激烈的竞争;知晓桑皮纸手工技艺的人很少,熟练并精通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传承千年的绝活即将濒临灭绝。
桑皮纸被故宫采用并获得极大肯定后,一年多来,岳西县毛尖山造纸作坊老板王柏林十分繁忙,他毅然辞掉了外出打工的营生,他要把藏在深山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桑皮纸绝活,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供县里文化普查人员拍摄成图片资料,向国家、省、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同时申请了国家专利,并注册了“毛尖山牌”商标。2007年6月,潜山、岳西两地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岳西王伯林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民间绝活,已经是全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重任,刻不容缓!
绝哉,作坊桑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