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曼曲鲁克 感受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交流

2016-09-02 14:02:49 来源:中新网乌鲁木齐中国传统文化资讯摘录

走进新疆曼曲鲁克 感受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交流

曼曲鲁克村的篮球场上一直有欢呼跳跃着打篮球的人和看热闹的村民。图为该村着统一服装的蓝球队。 杨延才 摄

走进新疆曼曲鲁克 感受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交流

村民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杨延才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日电 (史玉江杨延才)夜幕之下,“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卧着的一个小村落,却没有随着夜色的降临而沉寂下来。一群年青人正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着,周围是爱看热闹的村民助威。

这里是新疆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曼曲鲁克村。透着现代气息的文化氛围和浓郁、淳朴的维吾尔族传统民俗在这里交织,让这个村落处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文体活动搅动一潭春水

近日,记者在该村看到,村部、主干道、学校等村民光顾的地方都安装了太阳电能,夜晚灯光芒四射,村民聚集在灯下聊天、打牌、做针线活,有人还摆上了烧烤摊,曼曲鲁克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村”。

了解到该村的年轻人打球兴致很高,巴州政协工作组顺势而为,携助村里修缮了篮球场,成立了篮球队。从那以后,早上迎着朝霞,夜晚靠着灯光,村部的篮球场上一直有欢呼跳跃着打篮球的人和看热闹的村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该工作组副组长阿不力克木·艾依提从自己家里拿来5000多元的乐器,吸引村民来“切磋技艺”。在巴州政协机关资助下,为村里购置了近2万元的乐器,村委文化活动室成了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年轻人的精力得到释放,该工作组利用娱乐活动时机,组织“双语”授课,提倡“双语”自学,村里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了一个使“劲”的地方;全天候开放村里的图书室,引导村民读书看报。

“年轻人明白,种地要讲科学,不种地出去打工,更得讲知识和技术!现在学科学、学技术,明年干啥都有的挑。”阿不力克木·艾依提对中新网记者说。

赶时尚尽展魅力容颜

“这款服装的肩章时尚,斜领处是维吾尔族的绣花图案,很有新意。”听说村里有时装图板展出,该村的几个高中女生高兴地过来观看。

其中一名女生感触地说:“我们有这么好的服装,干嘛去穿蒙面罩袍呢?维吾尔族女性应该有美的权利、读书的权利、工作的权利。”

能歌善舞的妇女们喜欢登台展现自己的魅力。在该村的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中,拿手节目是村里20多名妇女穿着各具特色、精美的服饰为村民表演服装秀。大多数妇女会用维吾尔传统眉笔(用羊油和奥斯曼草汁做成一根小棒),把眉毛描得十分漂亮,在头发上涂抹“伊林穆”(一种自制的发胶,是沙枣树胶),梳好的辫子几天都不乱……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艾合买提·尕依提告诉记者,样式越新颖、色彩越鲜艳的服饰,村里的妇女越喜欢穿。“中学生更羡慕村里妇女们用奥斯曼草汁描出来的、月亮一般美丽动人的眉眼,还有编成一缕一缕俏皮的小花辫。”

如今,村里人都喜欢看有自己“光辉形象”的报展览,听有线广播表扬宣传自己身边的事,年轻人则喜欢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自然而然接受着新生事物。

留记忆挖掘乡村优势

快冬闲了,而曼曲鲁克村的村民却更忙了。

这段时间,该村支部书记亚森·吾斯曼忙不迭地组织村民翻箱倒柜。村民将自己的老物件运到了村部登记造册。每一件展品下面都有一个小标签标明送来者的姓名,整理好后在村文化室展出。闻讯赶来的邻村村民看着眼前这100余件“土宝贝”,似乎亲近,又很遥远,都说也要回家去“淘宝”。

10月初,该工作组在村里走访中发现,曼曲鲁克村很多村民有许多束之高阁、弃之不用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已没啥用处,村民就随手遗弃在某个角落,甚至会随手当废物垃圾丢弃。

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和一种无形的责任感,该工作组将这一情况通报村委,并建议村有线广播中播报文物知识。

亚森·吾斯曼告诉记者,“村里有价值的东西的确不少,这些东西是村民生活方式的见证,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曼曲鲁克村是一个自然村,历史文化悠久。”阿不力克木·艾依提说,我们正按年代摆放这些老物件。摆放顺序见证村民生活变迁。大家没啥事就来看一看,新旧对比催人奋进,不知不觉又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目前,该工作组正协助村里依托曼曲鲁克村的历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资源,采取行家指导与民俗自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独特的旅游产业。(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