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水畈:如诗如画如歌如梦


每逢黄金假期,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称的水畈村都会热闹非凡。车辆川流不息,游人络绎不绝,这让镇党委委员、村党总支书记王卫东有点措手不及。
水畈村位于安徽省岳西县。这里有风景秀丽的天仙河,四季翠绿的千亩茶园,被称为“绿色生态山水天堂”。如今,水畈村守着这片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2014年12月,水畈村成立休闲农业旅游公司,把打造乡村旅游作为兴业富民的重要手段,取得了稳步进展。
水畈村积累了高人气,不仅吸引了安徽境内城市的游客,更有湖北、江西等地游人慕名而来。据介绍,客人大都为自驾游,且外地游人占客流量一半左右。
王卫东说,除了自然风光,水畈村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这里,游人还可以瞻仰红军洞,缅怀革命先烈。据了解,旅游公司成立不到半年,水畈村在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万元。
 
今年岳西大别山旅游节期间,我家新开不久的农家乐,接待了不少自驾游团队和来天仙河漂流的客人,真是“开张大吉”!
我们村虽然距县城30多公里,但山环水绕,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从2008年开始,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把原来收入不高的稻田、旱地改成茶园,经济收益比之前翻了几番。后来,我们村被纳入省第一批美好乡村示范点。村里搞统一规划,争取财政补助1000多万元,村民自筹1000多万元,修了宽敞的环村公路、鹅卵石铺就的田间小径,建起了乡村大舞台、文化墙、景观塘、农民公园;家家白墙红瓦,门前、路边都装木栅栏,栽花木果蔬。村里还买来健身器材,从城里请来老师教跳广场舞,成立了腰鼓队。逢年过节,还舞龙灯、开晚会。
水畈村搞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天仙河绕村而过,水清岸美,很适合漂流。有名的红色景点——红军洞,那里当年住过9名被村民掩护的红军伤员。现在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常年义务看护红军洞。去年,我们水畈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后,一下子就火了。全国各地游客闻风而至,节假日来的人更多。前不久,我在自家茶园摘茶的时候,碰到从南京来的李先生一家。他们是从网上找到村里来的,就是想到乡下过过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连住了两晚后,李先生临走时说,村里人非常淳朴,环境也好,绿得让人心醉,空气清新,听到的是鸟声,山泉水比买的瓶装矿泉水甜多了,很适合隐居。
我们这儿还是长寿村。村辖20个村民组563户2142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人有2位,90岁以上的老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90多位。年纪最大的102岁,精气神特别好,电话号码本上的小字都能看得清。
我们村原来只有3家农家乐,现在发展到近十家了。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按4A级旅游景区打造,在天仙河畔还将流转二十几亩沙滩地,开展鱼塘垂钓、汽车露营、烧烤等项目。说到底,村美客自来,我们就是想让客人来了还想来,回去后都成为我们村的义务宣传员!
储霏霏(5月21日《安徽日报》7版)
 
暮春时节,走进“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菖蒲镇水畈村,满目苍翠,白墙红瓦的农家别墅星罗棋布,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水畈村又名水车畈,闻名瑕迩的“华东第一漂”天仙河绕村而过。2014年,水畈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随着这一桂冠的到来,这里不再是寂静的小山村,人声、车声鼎沸。五一小长假,这里更是游人如织。环村公路上,外省市的私家车比比皆是,茶园里、古树旁、景观塘边到处都有红男绿女在摄影留念,拥挤处更是摩肩接踵。小长假期间,该村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万元。
临近中午,走进一户农家,恰遇这户农家乐开张营业,去的时候已经有两桌客人吃好离开了,还有两桌客人在那里等待,生意非常火爆。“我家今天开张,中午接待了5桌,晚上预订的也已经有2桌,刚刚吃饭的一桌客人今晚还打算住在我家,最低估算,今天能赚1000多块呢!”农家乐的老板王先生兴奋地介绍。
自去年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以来,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水畈村观光旅游,周末、节假日,更是游客倍增。该村“两委”借势发力,充分利用“十大最美乡村”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提倡家家兴办农家乐,让游客随意走进一户农家,都能吃农家菜,睡农家床。该村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舒适度假天堂。
流经该村的天仙河是漂流的最佳水域,该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全新打造“华东第一漂”。同时,由村集体牵头,通过流转荒滩,打造沙滩经济,建造集垂钓、汽车露营、烧烤、沙滩竞技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全力在旅游上做文章,让游客吃在水畈、住在水畈、玩在水畈。
(储霏霏)
 
岳西县风景秀丽的天仙河畔———水畈村,被称为“绿色生态山水天堂”。千亩茶园四季翠绿,或浓或淡,园中农夫劳作,儿童嬉戏,村妇歌唱,村庄美不胜收。水畈村着力打造“4A”旅游景区,已成为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山水画”。
5月1日“黄金小长假”,四面八方游客有自驾游,也有组团的,江西、江苏、湖北外省及合肥、安庆等外地的游人占一半左右,据了解,水畈村在五一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黄金小长假”游人共计3000人,旅游收入突破30万元。这里的自然风光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安逸的乡村画卷中。他们沿着鹅卵石小道看田园风光,参观农家小院、村文化墙、景观塘,呼吸着田野的新鲜空气,嗅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只见村内道路干净宽敞,路旁木栅栏、花坛别具风味,五颜六色的花儿开的正艳,从远处望去如同一颗颗珍珠玛瑙洒落在巨大的碧绿盘中,心情和田间的那一行行白鹭一样飞舞;听导游小姐讲水畈美丽的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珍惜等网友探访百岁老人王丙定,学习养生之道;品尝乡村土菜,瞻仰红军洞,村党总支书记王卫东对人文的介绍和未来的发展蓝图描绘让客人们遐想万千、恋恋不舍。
高翔(5月5日《安庆日报》5版)

水畈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这是去年的事。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心中向往已久的美丽乡村,一定是风情独特、风景如画吧?那么,这个著名的水畈村,到底有怎样的风景呢?
2015年的5月1日,我和我的朋友走进了这个美丽乡村,走进了这个美丽乡村的田间地头,走进了这个村子的许多农户家,我们感受着这个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我们品味着这里的农家小菜,我们还徜徉在天仙河的怀抱,我们亲近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共享着这里的碧水蓝天,我们陶醉,我们迷离,我们流连忘返……有兴趣的朋友,请跟我走一趟吧!
回归故里
很多朋友是第一次到水畈,如果说有些朋友找不到水畈的路,那么,叫上我吧,我可以给你带路。
于我来说,这里既是故乡,也是工作过的故地。当先行的朋友迷路于岔道口的时候,我只用电话遥控,你在水畈桥上等我们吧!你看,那水畈桥分明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车子开上桥面时,我和朋友说起水畈桥不平凡的坎坷经历;我说,这个地方我呆了12年,这个地方有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果然,车到村部,迎接我们的两位领导,一位是朋友加同事,一位是高中时的同学,张姓同学仍然风华正茂,被我一眼认出,只是,已经叫不出他的名字,被他狠狠地嗔怪了一通。
第一印象
当车上很多朋友脑中还在刻画水畈这幅山水画时,水畈村不知不觉已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大幅的标语,没有硕大的广告牌,没有人声鼎沸的群聚,这就是水畈吗?当我们穿过一条整洁的街道,看到乡村大舞台的所在时,我们才真切地意识到,这是真的到了水畈村的境地。因为这“乡村大舞台”的台面,我们早就在网络见过。
话说那条起始时的整洁的街道,我一连看到三个绿色垃圾桶,在路的右边一字排开,街道是干净的,这个自不必说。街道两旁,不是故意做作的人文风景,农户的房前屋后,花园、茶园、果园,自然组成了那条长长的浓荫大道,走在其间,不见天日,凉爽有余。
路的右边是成片的速生茶园,那茶园被整成一行行,行距很大,带我们参观的美丽书记助理说了,这麽大的行距是为了深沟吊槽,好施用农家肥,而且,这样种出来的茶叶,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怪不得我们在村部喝的茶叶总有那种甜丝丝的感觉呢!
路的左边,也有成片的茶园,不同的是,间种有高大的板栗树林,原来这是传统的茶园,只适合春季采摘,到了夏季,便必须减去高挑的茶枝,拟制它的生长,把空间与肥力让给板栗,同时,家养的鸡群可以来这里觅食,鸡粪就自然给果树施用了农家肥,这就是多种作物间作的良好模式。
敢为人先
沿着浓荫大道,继续往前,那种茶叶板栗间作的地块,不断呈现在我们眼前,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村民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那时,板栗栽培技术不行,总是长毛虫,不仅收入甚微,而且污染环境,其他地方的农民干脆毁了板栗,栽上桑叶,可是,这里的农民一根筋到底,他们坚持着,他们探索着,结果,当别人的桑树还是苗苗的时候,他们的板栗丰收了,在那个年代,他们每户的板栗收入在1000元以上,成了全镇的首富村,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工作的人,每个月工资只有300多元。
除了在山坡上间种板栗茶叶外,这里还有很多成片的低矮茶,速生茶,记得当年政府动员栽种速生茶时,很多地方的群众比较抵触,一来群众觉得用水田种茶是逆天行为,糟蹋了良田,二来,大家觉得生长期太快,有碍茶叶质量,因此,这项工作开展的很缓慢。而这个村子的老百姓不怕吃亏,不怕倒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们除了经营好原有的老品种茶园外,拿出大片的水田试种速生茶,等到他们收益了,其他地方的农民眼馋了,跟着效仿,种起了速生茶。
看到这么多的板栗,还有茶园,我就纳闷,这个地方怎么很少有桑叶呢?村干告知,这个地方地势低,气温相对于全镇其他地方要高,而养蚕要温度适宜,因此,如此。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又让我纳闷,这些科学的农业知识,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支撑,难道这里的老百姓都是高科技人才?村干笑了,说,不敢说这个村的农民怎么高明,但是,这个村的农民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过去比较贫穷的日子,农民们可以不杀年猪,但一定要让娃儿念书,这里有句口头禅:穷莫丢书,富莫丢猪!恢复高考那些年,这个村子的大学生占全村人口1.5%。我若有所悟,怪不得,这个村的农民有先知先觉,从这个村走出去的人也特别多,一度时间,这个村成为教育模范村。
文明之村
如果说,重知识,抓经济是这个村的两大特色,那么这个村的另一个特色,应该算是讲文明了。
走在村里的每一条道路上,我们看不到一个丢弃的方便袋,甚至一块纸屑,我们看不到一个暴露在视线中的猪圈、厕所,这还不算,我们看不到一个走在路上的闲人,我们也没看到一个麻将室,没有听见高声喧哗,我们更没有听到哪里有大声争执的声音,一切安静祥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在摘茶的嫂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在给玉米施肥的一对小夫妻,这里,我们也能看到爹爹带着小孙女徜徉在水泥路上,爹爹会让孩子拾起地上的食物包装袋送到垃圾桶去。在这里,那种机声隆隆,马达轰鸣的噪音,更没听到,这里,似乎就是世外桃源。
这里,老百姓的房子算不上全县最豪华的,但是,这里的房子都有个特色,没有过多的实心围墙,这里的人家,都只用铁栅栏圈出门前的场地,院内的果树似乎不愿意在那方狭小天地里挣扎,都把胳膊腿儿伸出栅栏之外。这里,走在路上,可以观赏每家门前的红花绿叶,这里,每户人家,可以在自己的门前和邻居对话,这里,每户人家,似乎都不必设防,你可以穿堂过户到任意一个农户家,这里,老百姓看到任何一个外人,都报以美好的微笑。你和他聊,他高兴,你走了,他挥一挥手:再来!
这里,也有公共设施,比如广场健身器材,比如路边护栏杆,比如文化墙,比如路边礼仪标牌,比如公共池塘,我们没看到那些设施遭到破坏,我们没看到那些设施被涂鸦,我们看到的水塘也没见漂浮的垃圾物,总之,这里很干净,看不到堵心的东西,来这里,你会心情舒畅的。
长寿之村
我叙述的这些,如果大家觉得很平凡,那么,总有一样,会让你刮目相看,那就是这个村的“长寿”特色。
据村干介绍,这个村百岁以上老人有3个,90岁以上老人30多个,80多岁老人90多个。这个数字颇让我们一行人乍舌。问到这些百岁老人的饮食起居有什么不同,村干只说,他们都不把自己当老人,他们能坐着就不会躺着,能站着就不会坐着。
出于好奇,我们去看了一位百岁老人。这位老人名字叫王丙定,男性,出生于1914年10月23日,只养育了三个女儿,小女婿倒插门做了儿子。我们去的时候,老人正在床上休息,听到我们要见他,老人起来了,自己坐到堂轩椅子上,和我们聊天,一个同伴把自己的电话本拿给他看,老人竟读出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看到我们惊讶,老人说,他读过古书。
问到老人的子女,老人正常吃什么,答曰米饭面条,基本和家人一样。问到老人活动量,女儿说,门口的大柴,是他劈的,别人家浇水泥场地,我家的他让留着土面,他说,留点地气,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个锄头除草。
我们拜访的另一位老人,名字我没记下,也是男性,他说自己88岁整,他是当年看守红军洞的有功之人。他的砖土房子就在离红军洞大约半里路的山腰上,孩子们搬到山下新房子去了吧?如今,红军洞里没有红军了,只留下红军用过的水池、石凳,老人却要天天去打扫一番,他之所以一人坚守在那里,是因为他心中坚守那份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吧。老人告诉我们,当年9个红军在红军洞里养伤,他们负责给养,负责给他们把风,他还告诉我们当时联络的暗语。他坚守那里,他要把远久的故事告诉每一个来红军洞的人。我想,只要心中有爱,老人大约就没感到寂寞吧。他坚定地活着,或许与这份坚守有关?
山灵水秀
曾经有人研究历史,曾经有人研究地理,这些,都不是我的强项。任你说的报恩観渊源多久远,任你说的水车畈故事多丰富,走在水畈的路上,我只会自顾自地找寻我的兴奋点。
看那畈前的大河,如一江春水滔滔不绝东去,有人提议去河里漂漂。在这里,没什么办不到的,带头人一拍大腿,我们便心想事成。坐在竹筏上,筏工不时提醒我们,要过险滩了,注意安全,到得平和水面,我们又尽情感受小漓江的优美。筏工终于系好筏绳时,我们一个个跳到碧绿的河滩上,我们与一群羚羊对话,我们与一堆鹅卵石切磋,一对金童玉女看上那些碧绿的大叶植物,……总之,这秀美的天仙河,她让我们依依难别。
畈后,那郁郁葱葱的大山,让我看到了水畈人的质朴,似乎,那大山就是水畈人宽厚的臂膀,只有这样的大山才能承载这样宽阔的胸怀,勤劳的水畈人,心中装着一个梦:文明、和谐,富裕、安详。
回望水畈,背山面河,怪不得人杰地灵。水畈,沐浴在青山绿水之间,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正在宁静地安睡,它的心中有个梦,它不仅喜山乐水,它还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有一天,水畈会腾飞,高高地飞翔,飞翔在蓝天白云。
皖岳论坛网友:珍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