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区光裕里街“戏窝子”的衰落(高清组图)


长沙天心区光裕里街,街内有花鼓戏剧院、湘剧院、天心区文化馆和古老的民间古建筑木雕商铺,曾是长沙有名的戏剧街。

  “我看他面带愁容,眼带黄,手执拄杖恨茫茫,莫不是饥荒遭冻饿,便是寒冷少衣裳。”3月26日,66岁的王海生坐在劳动路光裕里的石墩上,哼起了《琵琶记》中最喜欢的那几句唱词,摇头,摆手,沉醉入戏。他的身后是长沙市曾经最热闹“老戏窝子”,20多年前,看戏的人排队到了巷口,20多年后,却只剩满街的雕花窗子“应犹在”。
  
  旧址今访
  
  千米小巷多家剧院已闭馆
  
  “戏窝子”坐落在天心区青山祠巷。入口处,一座刘海砍樵的石雕,经典唱词刻在青石板上,旁边的“长沙戏曲街”牌匾验证着它对长沙戏曲界的重要。
  
  一路往里,围墙上刻着打铜锣、杨赛凤、再打金枝等各种戏剧片段。两边的商铺、飞檐走壁的古韵、红黑相间的花雕门窗,每个商铺的牌匾都以曲牌名取名:“宾贤集”是所小宾馆,“伴妆台”是间美容美发店。
  
  不到1000米的小巷子,云集了多家戏曲单位——长沙花鼓戏剧院、长沙映山红民间剧场、天心区文化馆、长沙湘剧院。只是,多家已经闭馆关门。
  
  老戏迷的回忆
  
  看戏的人常排队到巷子口
  
  “劳累一天之后,定是要来看戏的。”王海生出生在这个“戏窝子”里,小时候看戏,是凑热闹,常常偷摸演员们的脂粉玩;长大了,看戏变成了兴趣,在戏里缓解一天的劳顿,是极舒心的事情。
  
  他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光裕里19号的南馆剧院,戏剧每天上演,湘剧、花鼓戏轮着唱,卖瓜子和小零食的商贩穿来穿去,热闹得很。“1989年,是最繁荣的时候。”当时,市民们排队买票看戏,为了控制买票人数,有时候凭户口本才能买;为了看出好戏,望城铜官镇等偏远地区的市民,半夜就要起来赶路。
  
  湘剧人的努力
  
  “戏窝子”打造成戏曲街
  
  “1987年到1998年、1999年的时候,是戏窝子最繁华的时候。”76岁高龄的曾金贵老先生,出生于湘剧世家,从小学戏,曾任长沙湘剧院院长,是目前湘剧界泰斗级人物之一。
  
  2005年,长沙背街小巷改造,已经退休的曾老向天心区政府提出将戏窝子打造成戏曲街的计划书。
  
  “我亲自画图,把关石雕的刻制。”曾老说,设计了一年,建造了一年,才有了这条散发着浓郁戏曲特色的“长沙戏曲街”。但近两年,新戏曲街还是渐渐衰落了。
  
  “陨落”之因
  
  场地陈旧+场馆关闭
  
  说起“戏窝子”如今的冷清,曾老惋惜不已。
  
  曾老说,戏窝子的“陨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戏窝子”太陈旧,比起坡子街的湘江剧场等“繁华地”,没有地段优势,所以看戏的人都涌向了湘江剧场。此外,多个场馆关闭也是陨落的原因——2010年,天心区文化馆迁址太平街;长沙花鼓剧院因为年代久远,房子成了危房,这两年也迁址到了油铺街。
  
  如今的“戏窝子”虽热闹不再,却也成为长沙戏曲繁华的“遗址”。
  
  “戏窝子”的辉煌
  
  曾经轰动全国的《园丁之歌》、《布衣毛润之》、《人间知己》等湘剧,都出自这里。
  
  

[1][2][3][4][5]下一页


编辑:半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