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篷桥(又名转虹桥、转背桥、转命桥、转运桥)。建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端宗景炎年间。淮西安抚史张德兴将军主修,高10米,宽3米,跨度20米,下为半圆,上面石线单孔全石板纵向结构,每条石缝用桐油石灰浇灌(据说其凝固力强于水泥)。该桥造形优美,线条流畅,周围古藤老树,司空名山和河中白鹭鹅鸭相映成趣。当今令不少慕名而来的画家、考古家、摄影爱好者及众多游客纷至踏来,留连忘返。此桥与冶溪黄岭古凉亭和马踏岭古驿道构成司空山西部独特的唐宋时期古风古韵。

这条小河曾建过三次桥。第一座为大木板桥;第二座为单墩平板石桥;第三座为低拱石桥,均被洪水冲跨。当时老百姓都说是上游二里处龙头岩瀑布下的龙潭与东海龙宫相通,常有蛟龙来往于此。以前三座桥都是在龙过身时被洪水冲跨的,从此群众对修桥失去了信心,其时正值元军大举南侵。当时淮西安抚史张德兴将军与潜山野人寨刘源起义军联合,拥立金王光复南宋。他们相继攻克安庆、九江、蕲春、荆州等地。冶溪河刘隆塆成了张德兴将军的大后方。张德军在司空山乌牛鼓石建成朝天宫后,听说此地老百姓再也不想修桥,就对大家说:“这里是东起六安,西至汉口古驿道上的咽喉之地,此桥非修不可。”他下定决心,好不容易从附近几十里地找来了十八位老石匠择定良辰吉日动工。先用大树和木板装成半圆形的木棚填上沙石再铺石板,待桥成后拆去模子和沙石就成了一座拱棚桥故名转棚桥。十八位师傅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每块石头都经过他们一锤一锤地凿,历时十个半月,这座石拱桥即将合龙,桥的顶部留了一个龙口。传说桥合龙时,桥神要一人的魂魄摄入龙口祭桥。这天择定午时锁口,只等行人路过,眼看午时将至,路上却无一人,正当手持龙口石的师傅十分焦急时,忽然从东边路上过来一群人,抬着一顶花轿,吹吹打打地向此桥而来,快到桥边,立即停下,只见他们叽叽咕咕,手舞足蹈,不一会,轿中走出一位漂亮的姑娘,挪动轻盈的莲步,走上桥顶,从头上取一根簪子丢进穴口,说:“摘下金簪买路走,石匠师傅锁龙口“。说完转身而去。说时迟那时快,一位身强力壮的轿夫夺下师傅先准备好的石块盖上龙口,这群人陆续走上桥向远方而去。
时隔三个多月,原来那位手持龙口石的师傅吐血身亡。于是人们传说真的是他祭了桥。消息传到张将军那里,他认为这师傅本来年过半百,加上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深感哀伤,备上祭礼,前去吊念,并用重金安抚其家属。然后请人刻块仿古金钱石块将原来的龙口石换掉。
石拱桥修好了,这座桥会不会像从前三座桥那样又被洪水冲跨呢?张德兴将军心中闷闷不乐。忽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自称桥神的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宽厚仁慈,小神极为佩服。”他沉思了一会又说:“那个几十丈高的龙头岩瀑布下的龙潭深不可测,直通东海龙宫,一些调皮的蛟龙常经此河出没。第一、二座桥是龙角带垮的,第三座桥是龙尾摆垮的。吾有一良方,可保此桥千年不倒。蜈蚣剧毒百足,龙蛇惧怕,见而退之,避而远之。你可请高僧焚香念经,用生铁铸造长一尺二寸,宽三寸四条蜈蚣,分别钉在东西两头四方桥面上,此后蛟龙必见而避之。第二天,张德兴将军就按桥神的吩咐,铸造了四条蜈蚣钉在拱桥上。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年久风化腐蚀,加上一些调皮小孩撬打全部毁坏,其痕迹尚依稀可见。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月间在追击溃败的国民伪军136师,路经此地,曾在这里夜宿,指挥部就设在桥头青砖屋里。从此,这座桥留下了两位元帅和红军的光辉足迹。
至今,这座桥依然坚固地横跨在小河上,加上周围绿树掩映,老藤古刺互相缠绕,是南来北往的过客和附近居民的天然凉亭,这里的人民视它为传家至宝,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这座古桥,让其千秋万代。永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