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长哨子一响:“到稻床上抓阄哦———!”做阄的用个箥箕或纸箱将做好的阄(纸团,里面写上顺序号)按需要的数量放到里面,一户派个人抓一个“纸团”———今天的运气似乎就系于这个“阄”了。待所有的阄头都有人都抓着了,做阄的人便开当众叫每个人打开自己的”阄“。谁第一阄谁第二阄……一会儿功夫顺序就出来了。
抓阄操作很简单,随时随地解决问题。抓阄能够最快捷最有效的解决问题。减少了多少过程与矛盾,是典型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时分东西的时候,总有些微差别。比如过年分鱼,分到最后,也不拿秤称,总是大的小的搭配成一股一股的了事。有的股是大家都看好的,有的股人人都不想要。尽管看上去谁都无所谓,而最终结果也总是无话可说,但就是不能事先硬性指定谁得到哪一股。
有时抓阄只是排个序。比如分粮食,一个稻床晒出来,一个大仓里储着的,没有好歹。而且那是按人口与工分两个因素来决定多少的。所以抓阄只是省却了排队等候而已,都按照抓着的序号,一家一家的来称就是。
最为村民重视的是分人均二丈的自留地,因为在大集体时,分的粮食不够吃,全靠自留地里种些瓜果、蔬菜、红薯来补充。所以自留地是农民最为看重的“救命地”,谁都巴望着自己有个好手气能抓到肥地。
最为重要甚至是大集体最后一次的抓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包产到户。分田地到户可不是小事,每个生产队都是多次开会确定分田的人数,出嫁女儿要不要给,谈了对象的还未嫁出的怎么办,待人数确定后,再将全生产队田划成相应的份,编上号,再按号来抓阄,抓阄后不成片的可以互相自愿调整成片。由于山区的田地因地形关系差距较大,肥瘦不一,除通过抓阄来分配外确实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抓阄不一定全合理,但相对公平公正公开。老家流传着一句“人凭阄死”,说的就是大家都认可。其实抓阄在很多时候也就是个公认的形式而已,当然也为显示主事人的清白。这种形式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众人的心态。由于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就造成众人的宽心,以致大家多不去计较什么了。你看,每次真正到抓阄的时候,有的人认为某人运气好,就有人叫某人代自己抓一个。还有不抓阄,自认领取大家剩下那一阄。当然也还有抓阄后私下互换的———这种情况一般见于特殊需要。比如我要回家把奶孩子喝,就让我先领取吧;或者他家办喜事,抓着鲤鱼那股的人家就跟他换一阄了———反正规则允许,各自认同就行。

当然,私下将好阄换给别人是个情分,大家心里舒坦,是一回事;但是你要事先让谁放弃好阄,或者你要是不让什么人抓阄,那可不是一回事了:甚至能跟你大吵一架,脸红脖子粗,而且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