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佛寺及佛像

按:带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的疑问,在县领导的安排下,县政协文史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岳西石佛寺的佛像进行了一次全面考证,现将考证文章转登如下。

石佛寺位于岳西县城西北60公里的包家乡石佛村,这里是淮河之源--淠河的源头,地处皖鄂两省三县(岳西、霍山、英山)结合部的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钟灵毓秀,造化神奇。

 

同治十年石佛寺重修碑记记载:“盖闻云横鹫岩,悉觇佛国之威灵;仙迓鸾舆,共仰神明之赫濯。惟兹寺名石佛,地有霍山,虎跃龙盘,览此境无非仙界;山青水秀,登斯处即是名区……”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新碑碑记记载:“从来名胜之境,誌于经传者,亦属为,但莫为之。前虽美,弗彰,笑为之;后虽盛,不传。衡南胜状,在锁口二山,嶙嶒突兀,气象万千……”,石佛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石佛寺始建时间不详。根据当地大多数老人回忆,文革前期,石佛寺有两重建筑,前重置钟鼓,后重供佛像,其后虽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仍有部分佛像幸存。

 

石佛寺除了历史悠久、风景秀美之外,其石佛塑像之古老神奇,在整个安徽省境内也所见不多。这里有三尊大佛(如来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等诸多佛像,其高一米、半米不等。三尊大佛庄严有致,十八罗汉栩栩如生:有的怀中抱着小虎;有的如蒙古将军身披战袍手拿令牌,满怀信心似在观战;有的好似成吉思汗披着头巾托腮思考;有的又如戴笠子帽的蒙古人在悠闲打坐……,这十八罗汉,都塑造成了蒙古人的形象,如蒙古人头戴低冠,发髻后梳,上衣广袖,有的着垂领衣,敞胸,自然而坐,所造形象上复以阴线刻画,淡雅清新,看似简单、随意,实则颇见匠心,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精神状态,从脸型,体形、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坐乃至龛形,无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现出自己所独有的风格。这些罗汉造型有其特定的法度、威仪、手印、标志、姿势、与传统的汉式罗汉造型夸张手法有较大的差异,与其它木雕、泥塑等佛像不同的是,这里所有佛像均以石质为主,雕制成型后再细塑加工,最后敷彩。这些佛像雕塑技法独特,艺术风格粗犷奔放,佛像表情各各不同,或天真稚趣,或高雅清爽,或旷达豪爽,或悠然沉思……其性格鲜明,构思巧妙,风格清新,充分运用写实、想象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注重人与动物的自然配合,突出内在心灵的刻画表达,其彩塑人物与动物在动态和情态上均相互呼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随塑的衣着、冠带、头巾、令牌等也是精妙细致,恰到好处,在总体上形成相互和谐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符合元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典型特征,和元代造像大师刘元的艺术风格极为相似。

 

 

元代造像主要特征是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五官紧凑,表情恬淡柔和;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袒露上身,高乳丰臀,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面部为倒置的梯形。整个造像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自唐代以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大体程式基本固定下来,并开始在保留其骨髓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本民族的造型元素于其中,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中国式造像。

 

 

元代造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登帝位后,即以喇嘛教为国教,并封西藏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1235—1280,又名帕思巴)为帝师,从此藏传佛教成为元朝的国教,元朝历代新帝即位,必先就帝师受戒。中统二年(1261年),尼泊尔匠师阿尼哥(1244—1306)随八思巴来到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忽必烈的礼遇和重用,塑造了大批的梵式造像,“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拉开了元代梵式造像的序幕。刘元为其弟子中有名的高手。

 

刘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今天津),原为黄冠,后官为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人称“刘正奉”。他对造像很有研究,原师从青州祀道录学习塑像,后师从阿尼哥。《元史》中称:“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刘元画塑兼能,时常塑作,且于梵式佛教、汉式佛教均精”。刘元塑像作品至今犹存,如山西省晋城市玉皇庙内二十八宿神像,如今大都保存完好,每个神像的身上,在不同的位置都附着一个不同的小动物,且其造型非常生动,使国内外游人叫绝,而这也是刘元造像艺术的一大特色。刘元一生从事雕塑艺术近六十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雕塑大师,其艺术风格一直被其后各朝各代当作鉴别元朝绘画、塑像乃至古建筑的代表。

 

 

根据石佛寺造像特点,其与上述元代造像、以及山西省晋城市玉皇庙造像风格均有很大相似之处。其人物均脸型丰满,面貌清秀,表情生动,动物形态栩栩如生;除此之外,石佛寺造像风格的服饰风格也与元代人衣着风格极其类似。据此推测,石佛寺佛像造于元代的可能性极大。今天能在石佛寺看到古代精美石佛造像,让人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更能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更为人们研究大别山区江淮分水岭民间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现在的石佛寺于80年代由乡民集资重建,有斋房三间,殿堂一间,内供三尊大佛、26尊小佛。大佛高3米,分别为如来佛、释迦牟尼佛、药师,全部为石质涂金雕塑。石佛寺前有三天门山高插云峰,寺后有鹰嘴岩云横雾漫,旁有古松如老僧参禅,寺前更是峡谷幽深,林木荫郁,溪流汩汩。

 

 

石佛寺地处霍岳古道,来往行人不断,寺中香火旺盛。《霍山县志》记载,有清朝著名诗人戴抡元诗赞:“花落鸟啼春已阑,禅关重款夕阳残。窗环树色团云暗,户绕泉声雨带寒。石佛真如高士卧,山僧且当故人看。萧疏水竹犹无恙,清盘泠然法界宽。”可见当时古石佛寺之幽境。

 

石佛寺现存碑刻有:石佛寺地藏会碑记(乾隆三十一年)、石佛寺重修新碑碑记(光绪十九年)、石佛寺重修新碑(光绪三十三年)、石佛寺重修碑记(同治十年)、石佛寺换修新碑碑记(立碑时间不详)、石佛寺关王会碑(同治十一年)、石佛寺地藏新碑(道光二十三年)、石佛寺碑记(立碑时间不详)等,除上述珍贵碑刻外,还有元代风格石佛造像,这些不仅记录了石佛寺修建、重修等各项重大事项,更是研究岳西县佛教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佛像材质和造型独特之外,石佛寺茶叶也是史载有名,历来均有“神茶”之说。传说在大别山区有三棵半神茶,其中一棵半是在岳西县境内,一棵在明山寨,半棵在石佛寺。据说因为石佛寺的这棵神茶上,一半茶叶清香四溢,而另一半茶叶味道平常,因此称为“半棵”。历史上,石佛寺茶叶品质优异,多为进贡宫廷、官府之用,便是在今天,石佛寺茶被作为“国宾礼茶”,为国内知名品牌,远销欧亚,2017年石佛寺茶园被评为“全国最美茶园”,可谓深山古寺神茶相得益彰。(宋必硕 张燕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