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庞,号士元,字仲瑗,农历丁未年九月初四日(1907年10月10日)出生于响肠镇无愁村大花屋。无愁陈氏是中华“义门陈”后代。陈志庞祖父——锡周,曾任黄河道,诰封奉政大夫。其父陈时雨,开明绅士,人称“陈大老”,由监生入安徽法政学堂优等生毕业,后为安庆著名律师兼修中医;配刘氏,共生五子,存四:士俊、士元(字志庞)、士恺、士博。陈士恺,1936年参军,任川军第五师上士, 1938年参加武汉保卫战,英勇牺牲。陈士博,任清平乡乡长,因特殊时期治理有方,1943年9月受到李宗仁将军接见。
陈志庞自幼天资聪颖,相貌魁梧,初入私塾,后习新学考入安庆师范学堂,毕业后,回乡兴办工商业。娶本镇后冲胡公(曾任江南某县知县)之女胡顺贞为妻。成家后,将家室迁往上方碓河大屋,在那里开商店,办纸槽,建油坊,做药材生意。
1931年,陈志庞通过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舅舅的朋友获得销往台湾的茯苓订单,以购买、赊账的方式获得茯苓500箱,准备做外贸生意。他在安庆海关办理了前往日本的通关手续,然后看好良辰吉日启程。之前,陈志庞请了几十人,分成二十多次,将500箱茯苓,抬至天仙河畔双河口,装满10个竹排。陈志庞和随从人员押着茯苓,走了两天一夜,到达安庆。在安庆搬上江轮,从长江水路直达上海吴淞口岸。1931年8月将茯苓由江轮转上海轮,越过海峡运往当时日本统治下的台湾,9月初抵达台北港口。
陈志庞抵台之日,适逢 “9.18”战争暴发,中日两国断绝邦交,所有货物均被日本当局无理没收。在此异国他乡,陈志庞无处说理,除了随身物品,顿时沦为一无所有的难民。
祸不单行,陈志庞又不幸感染天花。天花属恶性传染病。按照当时日本残暴政策,若发现得天花的外国人,立即送到指定地点浇汽油烧死。无奈,陈志庞带病逃往台北近效的草山(阳明山)隐藏。陈姓为台湾第一大姓,交谈之中,得知附近一家人家也是“义门陈氏”。
台湾虽在1895年后被日本占领,被日本人统治了数十年,但陈姓人家仍不忘“义门陈”“患难相帮”的祖训,叫陈志庞躲到自家屋后的一个山洞里,并且为他送去炊具、粮食和蔬菜,让他自我调养。陈志庞自幼跟父亲学过中医,熟悉治疗天花的中药。他忍着病痛到山上采来草药为自己医病,在洞中煎熬了20多天,天花逐渐痊愈。
陈志庞病愈后,中日两国还是战争状态,邦交未曾恢复,仍然不得回国。他所带去的货物统统被充作军用,虽经多次追索始终无果,随身所带盘缠也已告磐。面对困境,陈志庞一心只想回到家乡。为了赚起生活费和回国路费,他只得带着病弱的身躯到港口码头去当搬运工,到建筑工地做木工。
1932年5月5日,在美、英、法、意等国的干预下,达成中日上海停战协议。直到此时,陈志庞才经上海回到家中。去台湾时,其妻怀孕4个多月,回来时,其子天虹已近半岁。虽然生意全砸了,但回国前陈志庞仍不忘带上几样稀奇洋货:照相器材、热水瓶、手电筒及婴儿奶粉等近代科技产品,令闭塞的无愁宕人耳目一新。
陈志庞是个信义之人,回国后,为偿清收购茯苓的债务,他将田产、纸槽、油坊及有价值的物品全都抵了债,家里顿时一贫如洗。为了生计,陈志庞找人赊了一戽黄豆做豆干和千张,每天送到衙前街去卖。由于货真价实,生意越做越大,不几年,又将抵押的田产、纸槽、油坊全部赎了回来。他还请了长年伙计帮助经营,其中衙前的舒银发就是帮工之一(舒银发之子舒某2000年前后曾任天堂镇城北居委会书记)。舒银发在世时,曾向陈志庞的后人讲述陈志庞为人的大气和耿直。
抗战胜利后,陈志庞的舅舅刘有道因参加抗日远征军,战功卓著获联合国奖章,同时获得国民政府巨额优抚金,并提拔为戴安澜将军的200师副师长。是年,刘有道回斯桥老家兴建别墅,交由外甥陈志庞承建。陈志庞吸取台湾荷式建筑风格,绘出“八角楼”图样,得到刘有道将军首肯。 “八角楼”竣工之日,远近观者如云。这是当年岳西县标志性建筑,解放后,此楼曾为斯桥乡政府驻地。
建好舅舅家“八角楼”后,陈志庞又回家在碓河建了个小“八角楼”,此楼依地势而建,一楼一大间为马房,沿石级台阶到二楼二间,再从二楼到三楼,二楼三楼有廊有窗,雕花镂草,玻璃隔扇,屏风续断,构思精巧,别具一格。小楼面朝罗汉尖,收纳两河水,石桥横于前,枫叶红于后,卧听流水,闲赏晚霞,每有高人访谈。
陈志庞是个特别能创造,能吃苦,拿的起,放得下的人。1946年,纸槽因涨水破堰了,初冬,他带几个人冒着严寒一早上将堰砌好。由于受了风寒,志宠得了风湿病并发展成风湿性心脏病,虽经多方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于1947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初十)病故,时年41岁。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岳西这一闭塞的山区,陈志庞第一个走出国门经商,实为开一方风气之人。他历经磨难,并带回近代先进科技物品,不仅带来新奇,更是带回一种时代气息。 (陈正新)
历经磨难的响肠首位出洋商人陈志庞
- 上一篇:王步文故居散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