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暑炜 余亚军 图文来源:岳西网 |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这首弹棉花之歌是电影《巧奔妙逃》中的著名桥段,配着榔头敲打弓弦的“梆梆”声,用朗朗上口的曲调道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弹棉花的精髓。但如今,棉花弓却在现代机器运作的嘈杂声中变得沉默,弹棉花的手工艺人也在漫天飞舞的棉絮中渐渐远去。
储周体,毛尖山人,是岳西余数不多的“弹棉郎”之一。今年54岁的他,16岁就开始学习手工弹棉花技艺。在过去的38年里,终日与棉花为伴。在大环境的趋势下,他也经历了手工到机器的转变,但是仍然不定期肩挑着一堆庞大且笨重的工具,去乡下人家手工弹棉花。
杉木弓,是手工弹棉花的灵魂工具。弹棉花过程中发出的如乐器一般的声音就是用榔头敲击弓上的牛筋弦发出的。
手工弹棉花的工序复杂,一般弹好一床被絮需要一天的时间。系好腰带,背上背弓,挂上杉木弓,装备完成的储周体就开始上阵了。
首先要把棉花弹开,而这也是最耗时和最重要的步骤。一层一层结实的胎棉在牛筋弦的振动下展开翅膀,漫天飞舞,沉静下来后,就会变得和雪花一样松软,只有经历这样的脱胎换骨,棉花才会又保暖又舒适。
棉花弹好后,要用竹盘将其摁平,并将底下多余的网纱覆盖上来,使边缘整齐规整,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被子形状。
在整体覆纱之前,会用毛线在摁平的棉花上盘字,并会根据被絮的不同用途盘上对应的字体与花纹,比如很多用来当结婚嫁妆的都会让储周体在上面盘上龙凤呈祥之类的字样。储周体的字写得很漂亮,盘的字更是少有人能及,一根红色毛线就能将喜字的整体轮廓盘出,手法游刃有余,字体柔中带刚。
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匠人们会盘出棉花被制作出来的日期,好像是要见证被子的老去一般。
盘完字就要在上面牵线,一共四层。“被絮靠线做主。”储周体一边说着,一边和老婆将一条条纱线拼成菱形。
牵好线后就要铺网纱。“以前古老的手法上,这种棉纱都要用细纱线一层一层的铺,现在轻松多了。”储周体说。
最后的工具终于上场了,一个有20多斤重的磨盘。在手工弹棉花中,就得靠他一点点将线与棉花磨紧。但现在连会做这种盘子的人都很少了。
一床被絮尤其是边角部分一定要磨紧,这样才不会散。储周体做的被絮对每一个细节都特别重视,连青天那边的客人都专门过来购买。
2007年,储周体开始使用机器代替一些手工工序。“下一代没有人学了”储周体有些惋惜地说。手工弹棉花的辛苦他深刻了解,且很多匠人因为在棉花飞舞的环境下长待,肺部都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让更多人对这门行业望而却步。
机器打散的棉花卷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棉花糖,只用将这些它们一层层铺开,不需要再背着笨重的工具手工弹开。“机器确实是省事不少,而且制作出来的被子甚至比手工打的更均匀,但因为还有一些人只喜欢手工弹出来的,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把手工弹棉花丢下。”储周体说。 在往后的岁月里,储周体这一代“弹棉郎”可能会永远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但一床床盘着日期的被絮,将不会停止诉说曾经的辉煌。 |
棉絮上的“弹奏家”
- 上一篇:流行在潜岳地区胡琴书文稿
- 下一篇:岳 西 胡 琴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