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飞搜集整理
胡琴书是民间自古就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是大别山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以胡琴伴奏而得名,是皖西地区特有的地方曲种。胡琴书最初来源于沿街乞讨、卖艺或算命的盲人,每到人家门口,他们便会拉响胡琴,招徕人们注意,然后唱上一段恭维祝贺的好话,以取得主人欢心,有的算命先生还会来上一句:“算算八字,养养瞎子”。到了后来,为了获得更多的资助,以便养家糊口,这些盲艺人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编唱出许多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通常是一个人、一把胡琴,运用我们本地方言,借用民间小调的曲调,说唱的主要内容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由于它们源于民间艺人,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了民间音乐小调优美动听的旋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并迅速在民间广泛流传。
胡琴书始创于解放前,据说最初是由舒城县盲艺人陈玉清自辟蹊径、用舒城民间小调演唱创制而成,又称小调胡琴书。陈玉清最初师从杨金华学唱民歌小调,以后又从四弦书艺人和舒城民歌中汲取营养,自辟蹊径,用小调自拉自唱故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唱腔叙事如行云流水,抒情清婉缠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富感染力,深受群众欢迎。
胡琴书开始主要流行于舒城县,其次为肥西县、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等地。随着艺人的流动演艺,胡琴书也逐渐向周边县发展。2007年,《小调胡琴书》入选六安市首批非遗名录;200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西胡琴书是在舒城胡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舒城胡琴书的唱腔,揉合安庆黄梅戏的特点,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岳西胡琴书,其与潜山胡琴书在演奏技巧、唱腔等方面均大致相同。
胡琴书主要以胡琴伴奏,也有兼用琵琶、云板等其它乐器。其表演形式不一,有一人、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不同而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曲式以对仗为主,其次是分合和起承转合;调式以徵为主,次是羽、宫、角;体制以单牌为主,联牌为辅;发展手法主要是用同一音乐素材,采取改变旋律进行的方向,形成不同的曲牌,以同一个乐汇贯穿全曲。其唱腔拖音较明显,富有潜山、岳西民间特色。
胡琴书表演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胡琴书开场前,先奏一段琴曲,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再“开正本”(唱大部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开始进入正式演唱阶段,艺人们通常会拉一句曲调,唱一句书词,一对一句,拉唱相间,偶而也会间以对白,直到故事说完;演唱结束时,与开头类似,艺人们会唱一段表示感谢或祝福的话,然后再拉一段琴曲,收琴结束表演。如果表演时间很长,在中场休息时,艺人也会拉一段过门,大家一听,就知道要趁休息的机会,抓紧时间去倒点水,上个厕所,抽一袋烟。
胡琴书的曲目以中短篇为主,也有长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曲目如:《万花楼》、《双墩英雄传》、《八宝罗汉传》、《薛仁贵征东》、《狄青下山》、《二十四劝》、《秀才与木匠》、《恶媳妇》、《劝世文》、《十月怀胎》、《张三李四认干亲》、《百岁春》、《姐妹吹牛》等。也有现代的,如:《烈火金钢》、《平原枪声》、《攻打赵家圩》等,到了后来,还有相关农业生产、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很多人的注意力逐渐被电影、电视、网络、手机、麻将、扑克等所吸引,很少有人能静下来听胡琴书了。传统会唱胡琴书的民间艺人已不多见,喜爱演唱和愿意传承发展胡琴书的年青人更难寻觅。
好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并愿意投身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艺之中来。2017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上,由岳西艺人李光胜表演的胡琴书《劝世文》成为岳西曲艺专场的十个入选节目之一。
真心希望传统的胡琴书说唱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