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飞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大教派体系。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道教”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很早,作为宗教名称的道教,首见于《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
道教的产生与原始巫之风、神仙方术、道家哲学、以及谶(chèn 衬)纬神学、黄老思想都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创立是多种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及相应的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极为复杂的结果。上古时期,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敬,视为神灵,对它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巫术。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巫在政治生活、民众生活中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中的鬼神信仰思想以及相应的一系列仪式,比如上古祭祀中的“斋”、“醮”(jiào 叫)仪式,以及天神、地祗、人鬼等观念等,后来基本上都为道教、道士所完整的吸收、继承,以致人们可以从道士身上看到一些上古巫觋的遗风流韵。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称谓。一般情况下,敬称都为道长。《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曰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不出家的又称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没有必须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创立后,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也因此分为出家的全真派和在家的派。
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道教服饰有样式规定。道装有大褂、道袍(或称得dǔo罗)、戒衣、法衣、花衣(或称作班衣)。大褂、道袍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时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时高工和 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道士平时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斋醮仪式中穿着衣帔的总称为冠服。
道教系多神崇拜性质的宗教,道士们信奉的神仙极其众多,其来源一是直接对传统文化继承而来的,二是(有部分是)民族共同推举出来的,二者常常相辅相成。从至高天尊的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以及三天君和五老君等尊神,到包括四御(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岳山川诸大神,以及灵官(十天灵官、九地灵官、水府灵官、五百灵官等,皆系高功法师作道场时供驱使的小神,同时又司巡察世界,济世护法)、太岁功曹、城隍土地之属、瘟疫诸神、人鬼之神(包括各姓祖先、历代圣哲贤才、忠孝义烈之士等)、人体四时五行诸神,还有诸仙真,统统在其信奉之列,构成了道教所特有的名目繁多而庞杂不一的神仙系统。
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祭神祈福、求晴祷雨、解厄禳灾、做斋设醮、召摄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诸类宗教仪式中,我们总可看见道士的身影,如岳西的请菩萨、求雨、跑五猖、打十保、祭亡、烧七、送灵等都要请道士。
在道教活动的各类仪式上,道士们总要吟诵各类经文,俗称为“念道士经”,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其吟诵的腔调我们称之为道腔。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最初的道情称道歌,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传统民间故事做题材。 赵景深《序》中记载:“ 唐代已有‘九真’、‘承天’等道曲(《唐会要》卷三三)及募化的道情;宋代又创制了渔鼓,为道情的主要的打拍乐器。”至清代,道情同各地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其传统戏代表剧目有:“韩湘子出家”、“张良辞朝”、“庄周梦”、“曹庄杀狗”、“郭巨埋儿”、“王祥卧鱼”、“老少换妻”、“打碗罐”等八十多个剧目。
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平日则是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到了民国初年,据传有一个“武为周道情班”,为晋北一带最早的职业班社。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唐代道情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道曲,用渔鼓、简板伴奏,又称道情渔鼓,与鼓子词相类似,是渔鼓的前身。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以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一曲种艺术已经是后继乏人。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例如:“耍孩儿”的结构就包括“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紧要孩儿”六个曲子。这“正、反、平、苦、抢、紧”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调演唱,一般用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徵”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喜悦、轻快、类似“抢”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鉴了“晋剧”中的“介板”、“流水”、“滚白”以及昆曲唱腔,弥补了本身的不足。音乐伴奏中的“渔鼓”为道情特定乐器,其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致相同。休宁县的齐云山道教音乐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
因各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和现行流行曲调不同,其吟诵的经文内容和腔调也往往各有差异。
岳西的道腔来源于岳西高腔,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使之比高腔在节奏上稍显干脆明快,在民间也俗称为“仙腔”。至于“仙腔”名称的由来,推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按照传统的说法,道士可以修仙,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岳西道腔与黄梅仙的仙腔唱法很是相近。
岳西道腔基本结构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音乐节奏的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道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以低音为主,不仅能适应一般音色的人传唱,也有利于长时间吟唱时保护嗓子。
根据岳西道腔使用场合的不同,大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吟唱方式和伴奏音乐也相应的有所不同。
第一种是在祭奠亡灵、求雨禳灾等道教仪式道场上道士唱诵经文的曲文和腔调,常见的如:《十叹》、《四季》、《升度亡魂登道岸》、《十月怀胎》、《关灯》等,大多是劝善、感恩之类的内容,特别是为亡者做道场时的道腔及其经文,便是借鉴高腔目莲戏的剧情。做道场有着规定的程式,一般程序: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散花、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还使用钟、鼓、磬、钹、笛、锣、唢呐、笙等乐器演奏乐曲,乐曲随道场的进展而有不同的节律、曲调。在这种仪式上,道士身着冠服,一手执纸幡,一手持铜铃,脚踏罡步,随着音乐节奏站立、踱步或急走,特别是急步绕行之时,袍服飞扬,宛如舞蹈,惹遇有人以鞭炮故意炸之,其场面更为热烈。唱诵经文之时,道士一边低声吟唱,一边轻摇铜铃伴奏,每一段间歇,则锣鼓唢呐齐响,鞭炮齐鸣,伴着低沉缓慢的音乐韵律,引发斋主的悠长哀思,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由于这类道场仪式人多杂乱,更多注重的是程序,对经文内容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对其吟唱的清晰度和腔调、音乐等方面也不作过高要求,但由于其吟唱时间较长,对用嗓要求较高,有时候一个人唱不下来,也会请人帮腔,或者由两个人轮流唱。
第二种是在黄梅戏中使用的仙腔,其演唱形式比较复杂,唱腔要求高,伴奏乐器也多样化,其唱腔特点是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但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
由于道腔唱法专业性和演唱场合特定性等特点,在岳西,真正会唱道腔的人并不很多。尽管岳西道腔因为与传统民俗紧密结合,在一定的范围内代代传承,虽不会失传,但因为缺少专业的演唱队伍,其在曲调传承方面难以准确完美,走腔跑调者较多。另一方面,虽然黄梅戏中的仙腔得到发展,但在道情戏方面却存在空白。希望随着民俗文化的复兴,岳西道腔也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在将来的文艺舞台,在更多的场合和观众面前,焕发出新的光彩。
附:郑板桥道情十段
开场白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青山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唱辞十段
(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茫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4)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5)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6)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袱 【拼音】:[fú]) 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崖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7)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迥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8)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9)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10)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尽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收场白
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