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民谣

张燕飞
 
    民谣就是民间流传的歌谣,它与民歌一样,同属于民间短篇诗歌。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谣。”关于歌与谣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之间的区别不是太严格﹐常常联用﹐统称为“民间歌谣”。
民谣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生产生活﹐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极具民族或地方特色,作者多不知姓名,内容则包罗万象。
民谣有反映百姓生活状况的。如汉桓帝元嘉年间,西北的几个游牧民族联手侵犯中原,汉室派兵拒敌,却屡战屡败,于是朝廷只得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于是天下民谣传唱:“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如宋朝权奸蔡京童贯当国,内外忧患频仍,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注:音“盖”)”;明朝时西湖旁风景之地大多被有势力者用竹篱笆圈占以“专菱芡之利”,当时杭州百姓也编了民谣讥之:“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十载功名尽,只见湖光不见笆”;再如《江南靖士诗稿·子姑听》中记录的二首,其一:“闻言世界官能买,现在钱多便买官。请看花钱买官者,明天人也买其官”,其二:“闻言世界钱能骗,现在流行竞骗钱。请看嘻嘻骗钱者,转头人也骗其钱”(《载敬堂集》);还有“四人帮”覆灭前后的民谣:“黄埔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指江青,“桥”指张春桥,“摇”指姚文远),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憎恨,预示着“四人帮”的必将覆灭;除此以外,“要真理,找电台;要清官,找戏台;要升官,找后台;要后门,找茅台”,“地区干部两头平,县里干部帆布篷,乡里干部130(指过去的一种小汽车,读妖三零),村里干部嘣嘣嘣(指乘坐嘣嘣车)”、“中央大天晴,省里起乌云,县里发大水,乡里淹死人”等等,都曾流行一时。这些都是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是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大多极具讽刺意味。
    有少数民谣是起劝戒作用的。如,鲁国有一个大家族季氏,其势力强大,控制鲁国国君长达400年,季氏有一个家臣叫南蒯,担任费邑宰,相当于一个小县长,南蒯反对季氏的这种行为,便以费邑作为军事基地,反抗季氏,南蒯的乡人认为南蒯反抗上司也是不对的,那就和季氏控制国君一样了,所以反对,并作民谣以劝诫:“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大意是:我有菜圃,却不长菜,而长出了杞树;能够听从我劝诫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不听从劝诫的人,就是鄙陋的小人;以家臣身份而背叛其主人的人,则是无耻之徒;啊,算了吧,你不是跟我们同心同德的人。这位乡人在劝诫中充满了责备,是很有意思的民谣。
甚至还有的民谣存在着谶语样的预测功能。如东汉初年,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在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因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刘秀所灭。再如东汉末年董卓掌权之时,京城流传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果然没过多久,董卓即为吕布所杀。当然,这里的预测功能,反映民心向背是真,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真是老百姓的支持或反对,最终决定了谶语成真。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民谣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民谣虽小,但很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又因民谣的说词简单,琅琅上口,极为容易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如“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就曾被汉代司马迁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见民谣早就引起了史学家们的注意;著名陈胜、吴广起义中,更是利用“大楚兴,陈胜王”的民谣来招揽民心;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由此可见民谣影响力之强大。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将歌与谣合为一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 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 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其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不妨看作我国第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民谣专集。从《诗经》开始,民谣正式进入了史籍的记载。
    岳西民谣也很丰富,大多是反映群众生活的调侃类歌谣,也有教育伦理类、游戏类、讽刺挖苦类、绕口令等等,甚至还有少数藏谜谶语类的歌谣,其中很大一问分属于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的简短歌谣,强调格律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它的叫法很多,又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中国的《三字经》应该就是早期的童谣集。)岳西民谣大多篇幅简短,内容紧扣日常生活,语句非常通俗易懂,简单压韵,且大量使用岳西言,类似于顺口溜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现收集岳西民间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民谣如下:
    一、生活情趣类民谣:
1、(童谣)荞麦荞麦,红杆子绿叶。开白花,结黑籽,磨白粉,做黑粑。大伢七(吃),种庄稼。小伢七(吃),挑黄沙。黄沙挑过沟,踩死大泥鳅。泥鳅告状,事业着和尚。和尚念经,带着先生。先生打卦,带着妈妈。妈妈挑水,带着小鬼。小鬼点灯,烧着鼻子眉毛眼睛,都不敢做声。
2、(童谣)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爹娘教我的,是我自己聪明会唱歌。
3、(童谣)磨磨,也磨,磨粉做粑七(吃)唷。七半边,留半边。留到奶奶床里边。小猫驮(拖)踏板上,小狗驮到柴堆上,老鹰叼到屋头上。小姑子哎,恩(你)望着,恩的粑驮(背)老鹰叼气(去)着。说呵(赶鹰的吆喝声)、说呵,我要我的粑七唷。
4、(童谣)亮火虫子(萤火虫)焰焰飞,爹爹叫我捉乌龟。乌龟没长毛,爹爹叫我摘葡萄。葡萄没开花,爹爹叫我摘南瓜。南瓜没落蒂,爹爹叫我去看戏。戏没搭台,爹爹叫我抹小牌。小牌没得钱,爹爹叫我犁板田。板田犁不动,爹爹骂我没得用。
5、(童谣)大雨下,小雨丢,我在河沟里捉泥鳅。泥鳅蹦,我也蹦,爹爹骂我没得用。
6、(童谣)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7、(童谣)骑马咚咚,赶到深村;深村一碗面,一天赶到县;县里喝一碗茶,一天赶到衙;衙里吃一碗粥,把马马打得钻床梪。
8、(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一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气嘎(回家)打夜铁。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气嘎摇花灯。花灯摇到六月六,我要气嘎点黄豆。黄豆开花六豆芽,哥缓(锄)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把你搭个好花屋。妹呀妹,你莫啊(哭闹)我把你勤(寻)个好婆家。堂轩吃饭婆捡碗,房里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右一插,中干(中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对蛾,一肩飞到天仙河。天仙河里姊妹多,丢脱松火气(去)唱歌。气到唱,脚又酸;坐倒唱,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涩;倒一碗酒,酒又酸;难为隔壁奶奶倒一碗开水泡心肝。
9、(童谣)大月亮,小月亮,哥哥在堂轩做篾匠,嫂子在房里补衣裳。横一补,直一补,补个大花屁股。
    二、人际关系类民谣:
1、红色褂,白里子,比不上娘家做女子。娘家睏到早饭熟,婆家听不到子鸡啼。打开前门天未亮,打开后门桂花香。笤箕捞饭锅里闷,哥哥来了正相迎。心想留哥吃顿饭,妯娌伙里不作声。脚一蹬,哼一声,含泪送哥出了门。一送送到小山坡,抱着松树哭哥哥。再送送到李家塘,李家塘边哭爹娘。婆婆对我三蹬眼,妯娌对我眼如狼。我的妈妈我的娘,这个苦头怎么尝?
2、一棵树,两个杈,我家兄弟开了花,拼死拼活争当家,老鸦头上叫喳喳。
蓬头鸟,绿毛衣,哥有嫂,我无妻,再过三年不讨给我,我拐嫂子过江西 。
3、枣子骨、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千年万年留不住,一顶花轿到堂前。爷哭三声上了轿,娘哭三声锁轿门,大哥送到大门外,二哥送到紫竹林,只有三哥送得远,送到南京转北京。出嫁几天回家门,哥儿看见妹儿来,打湿手巾抹金台;嫂子看见妹儿来,一碗冷茶端出来,一碗鸡儿未破肚,一碗肉儿血淋淋,一碗鱼儿满碗跳,一碗咸菜未掐根。叫她出来问声她,一不是回来分田地,二不是回来抢屋基,前面柳枝我无份,后面泡桐(梧桐)我无嗄。抓把白果堂前撒,我等白果开花再回家……
4、好心讨不到好报,烧香惹着鬼叫。
5、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6、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哥有嫂有等于没有,丈夫有还要隔一手。
    三、风俗习惯类民谣:
1、骂闹新房的无赖--(古代结婚习俗)
初三,十三,二十三,门里乌龟把门关,一脚踢开门两扇,踩得乌龟壳一翻。
初五,十五,二十五,门里一对大黄牯,黄牯打架,新娘子害怕。
2、(童谣)新娘子新,坐床丁,一对奶,十八斤。
3、三月还有桃花雪,四月还有拜年的客。
4、手拿镰刀去割麦,路上还遇到拜年的客。
5、无鱼不成宴,无酒不成席。
     四、调侃挖苦类民谣:
1、(童谣)小姑爷,矮敦敦,瓜皮帽,盖眉心,辫子线,半把斤。青长褂,套马蹲,高底鞋,垫脚跟。大初一,上堂轩,拿糖糕,拜爹尊,一口茶,两口吞,问三句,应一声。厨下话,细细听,门缝里,对眼睛,心一慌,手一抻。半碗子,泼一身。小光头,笑音音,姑翘嘴,进房门,奶把我,耳朵拧。小光头,冒火星,僵着颈,不饶人。小姑爷,矮敦敦……
2、(童谣)黄花菜,土里生,我是家(音ga)婆小外孙。家婆叫我堂先(堂屋)坐,端碗茶,不供斟,端碗小菜两二根。家婆骂我小杂种,我骂家婆老妖精。
3、(童谣)跛子跛,跛上街,又好吃,又拉呆。
4、(童谣)缺牙齿,扒狗屎。扒一担,做田畈。扒一升,装粑心。扒一斗,做甜酒。扒一尺,我屙屎给你吃。
5、(童谣)孬子孬,吃南瓜,南瓜不甜撂油盐,油盐不香撂生姜,生姜不辣驮(拿)刀杀。
6、(童谣)新大姐,搽白粉,天没黑,想困醒(睡觉)。
五、教育伦理类民谣:
1、(童谣)井亭子(知了)叫,树头青,姊妹俩个共盏灯。姐做鞋,妹穿针,做双花鞋奉母亲。母亲生我十个月,月月都担心。
2、(童谣)我捡到一分钱,骑马到苏联。苏联莫斯科,吃个大萝卜。萝卜空了心,骑马到北京。北京毛主席,我捡到一支笔。什么笔?毛笔。什么毛?毛泽东。什么东?东方红。什么红?红领巾。什么巾?巾子美。什么美?美国鬼子就是你?
    六、自然现象类民谣:
1、过了七月半,日头沿山窜。过了八月中,只有梳头吃饭功。
2、过了重阳无好节,不是风来就是雪。
3、猫无晚饭,狗无中饭,叫花子没有早饭。
4、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民谚)
    七、抗日时期民谣:
1、1938年,“岳西县人民抗日团”扩兵时的《当兵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2、1942年至1945年间,国民党四十八军的队伍及地方官员中也有不少败类扛着“抗战救国”的旗号,做过鱼肉百姓,欺侮良民的坏事。一首民谣“养了儿子是老蒋的,养了女儿是两广的;养了鸡鸭是乡保丁的,养了稻谷是乡保长的”,就真实地反映了岳西当时的社会现象。
对于借着“抗日”却进山卖力“剿共”,扰害良民的“安徽省抗日第八挺进队”(人称“第八挺”)与“安徽省第十一游击队(人称“十一游”)”,岳西的民谣也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前头刚走日本鬼,后面又来蒋匪军;奸淫掳掠又杀人,百姓哪里去安身?”
    八、社会现象类民谣:
1、(传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反映了基层工作的繁杂。
2、(传入)“中央大天晴,省里起乌云,县里发大水,乡里淹死人”,反映政策执行不到位,打折扣。
3、(传入)“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律不健全”反映司法腐败。
4、(传入)“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夫妻背靠背”,“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反应腐败之风。
    九、儿童游戏类民谣:
1、(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2、(童谣)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 天天早起练身体。 你拍二,我拍二, 天天都要带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 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 消灭苍蝇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 有痰不要随地吐。 你拍六,我拍六, 瓜皮果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 吃饭细嚼别着急。 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 吃饭以前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 脏的东西不要吃。
3、卖的卖狗车,遇到河阴大老爹,不要钱,不要烟,只要板凳坐半边。
    十、绕口令类民谣:
1、(童谣)车上有个盆, 盆里有个瓶,碰碰碰,碰碰碰, 不知是瓶碰盆, 还是盆碰瓶。
2、(童谣)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要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 也不知扁担绑在了板凳上,还是板凳绑在了扁担上。
3、(童谣)一面小花鼓, 鼓上画老虎, 小槌敲破了鼓, 妈妈用布来补。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童谣)田埂上一只麻猫,田埂下一只麻鸭。不知是麻鸭咬麻猫,还是麻猫咬麻鸭?
    十一、封建迷信类民谣:
1、哪年时运低,遇到鹰打鸡;哪年时运好,遇到鹰打鸟。
2、打雷下雪,死人抬不彻。
3、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卖老布,四罗骑白马,五罗戴金花,六罗懂啊懂,七罗挑水桶,八罗懂懂挑,九罗挑水缸.,十罗背框罗,十烧背金包。
4、据说在五河镇曾有这样一首民谣:“妙道山上一只鹅,飞飞喊喊到五河,何人得此一穴地,子孙代代穿绫罗”,后来崔、王二姓有人识得此地是现在五河云溪寺后的鹅形坦,在此葬坟,果然其后代发达,多有当官富贵之人。
    十二、藏宝类民谣:
1、在菖蒲镇岩河里仁的叶湾,有一个朱栏寨,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男子走路踢脚尖,女子走路扫裙边,若要石头翻得尽,金银十八锭”,可惜至今无人省得。
2、菖蒲潭上边的大溪寺,有一处叫塔湾的地方。据传寺里的和尚反对元朝统治,失败后,将金银藏在塔湾处。民谣曰:“长胡子奶奶,无胡子爹爹,圆蹄子马,碎蹄子牛。”据说解开这个谜语,就可得到财宝。
3、在田头与茅山交界的川心庵曾经有这样一首民谣:“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还在七七里”有人根据民谣,扛锄头到川心庵的上七里或下七里处去挖,当然一无所获。结果在民国期间,太湖的一个木匠替庵里做活,也想破解这个谶语。一天去移防碍做事的黑不溜秋的香炉,发现那只香炉很沉。一下子明白过来,将 “七”的谐音变成“漆”,不就是“上漆里,下漆里,金银出在漆漆里吗?!”于是就弄回去了,一鉴定原来是只乌金香炉。
4、在菖蒲碓臼湾的大屋处,流传着“大枫树,小枫树,墙里墙外十八步”的民谣,据说是那里藏有金银。现在碓臼湾古屋的前边仍有枫树,不过二棵很大的枫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烧炭而砍伐掉了,而传说中的金银则仍未见到踪影。
5、在快到五河的一个大急弯处,下边有块大田,当地都叫“长田”,长田外边就是桃李河,河边的石头上有这样一首民谣:“金犁、金耙,长田脚下。”可惜至今无人看见。
6、从五河上茅山的蒋冲入口处,有一石上刻有“日出东方照石人,石人头上出金银”的民谣,也是至今无从觅处。
7、店前到河东的河边,有二个形似葫芦的石头,而隔河正对面有棵大紫李树,人们记得的民谣是“金葫芦嘴(太湖方言念为“几”),银葫芦嘴,你要不相信,隔河问老李。”
8、程氏族谱记载了一则民谣:“大枫树,干塘湾,三湾九转,九转三湾。”据说是在天堂镇木冲村有三缸金子、三缸银子,留给程姓族内能破解此谜的后人。而在木冲村有程姓坟山,坟山边真的有口干塘,干塘旁边有棵大枫树,大枫树于1958年被天雷所击,大火烧了七天七夜方灭,现在只剩已腐烂的树兜了。在这棵枫树旁边立有一块普通的扁石,石上刻有“古墓”二字。而包括枫树、干塘湾、程家坟山、“古墓”扁石在内的范围,只不过10平方米左右面积。实在无人能知其“三湾九转,九转三湾”在什么地方。
9、金山后冲村有个叫前屋后屋的大屋场(前屋后屋原本是前五进、后五进的两幢大屋)。那里有则民谣曰:“牛栏一尺,马栏一丈,老梅树下,九花缸金犁金耙。”这则民谣记载在胡姓族谱上。据说胡姓在清朝前期,受风水先生指点,将先祖葬在走马岭(金山水库下)的蜈蚣形这块风水宝地,其后代相继有一百单八人做了戴花翎的官员,于是金银财宝滚滚而来。为了将用不完的金银藏匿起来,留给后世子孙,胡家人从地面打坑下去,然后再挖横洞,在横洞内存放金银,待宝藏存放好后,连同打坑挖洞的人一起封闭其内,为了让子孙记住藏宝地点,他们特意编了这则民谣。可惜后来那个帮他们家择地葬坟的风水先生穷困潦倒,就到已经发迹、发财的胡家来讨喜钱,没想到喜钱没讨到,却被胡家豢养的众狗狂吠追赶,并受到胡家那些太太、小姐的责问。原来胡家人因为在外做官,长期离家,那些太太小姐们虽然衣食无忧,却过着守活寡的生活。也许是一半为了讨得太太小姐们的欢心,一半为了赌气,风水先生对她们说:你们想要男人回来还不容易,只需把走马岭的坟迁到解放岭连二塘回龙弯处就行了。结果这些人果真就照此办理了。于是过了不久,胡家在外的官员不是被免职回家,就是被打入大牢,甚至被杀。胡家很快就衰败了,马栏不复存在,老梅树死了,牛栏也变小并迁了位置,甚至部分房屋也被变卖或租赁给他人,整个环境都改变了,而那则民谣所讲的金银财宝也自此无从着落。
    注:藏宝类民谣部分内容参考引用王业汉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